创客:中国Maker(二)

发布时间:2015-03-16点击率:797

  编者按

  在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菲尔普斯笔下,态度和信仰才是现代经济活力的源泉,而保护激发个性、想像力、理解力和自我实现的文化,创造出了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并非科学家和航海家的发明发现制造出了现代经济,现代经济是阳光下的新事物。”现代经济,是从国民经济中原创的本土创意所发展出来的新工艺和新产品。是开展自主创新的欲望和能力。繁荣的历史进程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广泛出现的自主创新的结果。而菲尔普斯本人,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成为中国人马云的“粉丝”。

  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之下,内需与创新将成为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改革则在保证动力能够传输到肌体的各个部位。“扶上马,送一程”,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财政撬动民资。小微企业减税降费,让250万家小微企业受惠。而“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提升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更是将给予国家公民勇于创业的底气和胆气。而“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则将为创业创新融资,提供最大的想象空间。

  菲尔普斯指出,繁荣的核心是生活的兴盛:对事业的投入、迎接新挑战、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人生的兴盛来自新体验。Maker天性创造,完成从零到一的跨越,是他们的天赋使命。承担,创造,自我实现。创客精神不仅仅指精神领域,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改革,甚至中国革命乃至中国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宏大“创客”运动。

  张江科技园:再造创新产业集群

  ■ 刘娟 报道

  

  “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3月5日,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举行全团会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如是批示。

  在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之下,上海正迈入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关键时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下称“科创中心”)是上海继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四个中心”之后,正在筹划建设的“第五个中心”。

  记者获悉,上海市委今年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一号课题加以调研。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完整方案,或将在今年5月提出,提交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后有望正式实施。而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载体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在谋划新一轮转型升级,张江园区建设上海科创中心行动方案目前正在制定中,有望在近期完成。

  随着自贸区扩围,张江高科技园区将成为自贸区试验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首要结合点。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表示,上海科创中心和自贸区联动是优势互补。自贸区扩区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整体纳入自贸区,就是把创新驱动政策与自贸区政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优势。

  

  “双自联动”叠加效应

  

  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上海自贸区就将执行2014年12月已获国务院批准的决定—从28.78平方公里范围海关特殊监管区跨出去,将制度创新“试验田”扩展到陆家嘴、张江、金桥等围栏外区域。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正试图加快形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双自联动、政策叠加”的乘数效应,并希望自贸区经验的复制推广能在更广范围“换挡加速”。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600895,下称“张江高科”)董事长陈干锦对“双自联动”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双自联动叠加,为张江园区的科技创新提供最好的制度环境—最高的开放度、较低的创业成本。

  对于提前进入“自贸时间”的张江高科技园区,陈干锦日前向媒体描绘了其未来蓝图:在对接投资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复制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为张江创新创业创造更宽松的投资准入条件;在贸易方面,可以改进生物医药研发企业较为关心的特殊物品检验检疫便利化措施;在服务业上,扩大开放措施,引进具有全球视野、专业经验的科技服务机构;让资金流通便利化,扩大本土科技企业的资金供给,支持境外投资并购活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在业界看来,在中央确立创新驱动和创新转型后,实现张江“离岸创新、全球孵化、产业并购、张江整合”将成为后期发展大趋势。申万宏源分析师王观对记者说,其中,“离岸创新”就是一种建立在“双自联动”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它包括金融管制放松、货物监管改革、负面清单管理和审批到备案制等一系列政策创新。

  一条沟通南北的“创新创业走廊”正清晰展开,成为张江园区立足全球、推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在浦东最南端,2014年12月底,张江临港孵化器已正式启用;在中部,张江产业将向国际医学园、康桥园区渗透,形成互补,协同发展;在北部,张江核心区内的国际创新中心也已启动改建。

  孵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张江筹划建设的国际创新中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可容纳5000人入驻创业,是具有复合型功能的综合体。”陈干锦说,未来三年,张江园区会有更多高品质孵化机构和国际创新机构进驻,它们看重的是张江的人才资源和创新的机制。

  据了解,目前,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22个分园和124个园中园。其中,张江集团孵化器为园区近800家中小企业提供公共孵化平台支持,与近300家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服务超市”,孵化范围近10万平方米,累计引进中小企业400余家,平均孵化时间2.15年。

  “张江高科技新区现在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享受自贸区便利便可打国际牌,进一步扩大开放。”上海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对记者说,张江是科技创新的示范区,示范什么,那就是国际影响力,将实现开放式创新程度最高、运用型创新要素最集聚、改革试验举措最丰富、主导产业成果转化率最高、“四新经济”代表性企业最集中、科技金融活力最显著、创新创业者最向往等发展目标。

  “张江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基本都在各自产业链条的顶端,都是从事研发、设计、总部这些业务,没有低附加值、高耗能、有污染的企业,张江基本没有落后产能。”陈干锦说,张江接下来要提升原来产业的质量,要升级。

  

  谋划“医”、“E”两大产业集群

  

  经过层层遴选和评审,第三届“张江人才”复评结果在今年2月初揭晓。

  184家入围企业和最终参选的156位参赛者中,5人获得了“张江卓越人才”大奖,并且每人获100万元现金奖励。而其中尤为惹人瞩目的是,来自上海和技创机器人有限公司的“80后”当家人顾捷,首次参评便一举夺魁。他告诉记者,公司从2012年5月在张江注册至今,还处于初创期,年销售收入却已达2000多万元,并以每年50%-100%的增速飞快成长着。

  顾捷毕业于上海交大机械专业,2007年时他在广州率先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从事高端仪器仪表的系统集成技术。“后来我想做工业机器人,但又在医院里看到许多患者没法做复疗,于是就决定尝试开发康复机器人。”

  以顾捷为代表的一大波创新创业大军,正是张江要聚焦的重点之一—“E”产业集群。据记者了解,“E”产业集群在硬件方面,将重点关注智能制造、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物联网等应用领域;在软件方面,重点关注在消费升级、全球化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互联网带来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另一大焦点,是张江的传统优势区域—“医”产业集群。具体而言,“医”产业集群将继续关注重大新药创制,布局高端医疗器械、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顺应信息化、智能化与健康产业融合的趋势,加快引入个性化治疗与健康管理、智能化数字化医疗等。

  实际上,张江“药谷”之名早已名扬海外。

  十年前,在美国从事疫苗研究的李忠明博士打算回国创业时,“为什么不能建个专业孵化器提供基础研发条件呢”的想法飘过他的脑海。很快,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在上海市科委和浦东新区的共同支持下应运而生。

  一项调研数据表明,张江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机构、人才最集聚的地方。国家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连续几年,张江从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拿到的经费占全国1/3;张江企业申报新药的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据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潇颖介绍,目前,张江有生物医药方面科研机构60多家,其中国家级的科研机构8家、市级5家。药谷平台累计引进生物医药企业330余家,其中218家已经毕业。入孵企业中,申请国内外专利超过550项,获得国家级、上海市、区级支持项目140余项。

  伴随着二次创业的浪潮,张江药谷正在全面升级增能。2014-2017年,张江将自北向南打造领先并极具竞争力的生命科学集群:在张江中区打造产城融合中心区,在南区打造生物医药研发总部,另外还将构造张江药谷金山分园。

  “未来的张江国际创新中心,将颠覆过往人们对传统产业园区形式单一、配套设施有限等固有的刻板印象。”莱坊中国区董事孙俊安向记者表示,产业跨界融合正成为主流趋势。除此,以张江为代表的孵化器正在成为2015年产业地产新宠,“升级过程中的换位思考和超前规划理念尤为重要,业主和企业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租赁关系,而是互利的双赢关系。”孙俊安说。

  中关村的创业生态群

  ■ 陈舒扬 报道

  

  一条长不过220米的街道,正要成为北京中关村的新地标:几米高的“innoway”的英文标识立于街口草坪,相对很不显眼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七个字刻在一座典型当下中国风的仿古牌坊上,旁边比牌坊更高的超大LED显示屏打出“Hello,universe(你好,全宇宙)”字样。

  在政府“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的号召下,北京中关村正迎来新一轮发展生机。

  

  创业大街的创业生态群

  

  2014年7月,苏元带着“超级表格”创业项目,离开上海,来到北京。因为最有创业氛围的两个城市,“一是北京,二是深圳”。

  苏元及其团队的办公场所位于“中关村创业大街”的Binggo咖啡。运行还不到一年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早已被各大媒体轮番报道,甚至被誉为“全国创业者的精神圣地”。

  这里原是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最早的孵化器“车库咖啡”便在此开业。后者建于2011年,其创始人成功地抓住了创业者对低成本、开放式办公空间和交流平台的需求,将源于硅谷的“咖啡馆创业”模式引入北京,一两年间,便迅速发展成为创业服务品牌。“车库咖啡”之后,这里又很快出现了由徐小平、沈南鹏和孙陶然等资本大佬投资的3W咖啡。

  在电商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下,图书城步行街恰逢转型需要。2013年,在国内拥有十多个科技园区、并在硅谷建立了国际孵化器的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清控科创”),向海淀区提出了“创业大街”设计方案。

  2014年6月,改造完成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开街,海淀区国资委的一级监管企业海淀置业与清控科创合资成立了北京海置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的运营管理。

  根据运营方官网介绍,街区“致力于构建服务功能完善的创业生态。以创业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全球范围内的服务资源的整合为基础,积极引进各类创业服务机构,重点打造‘创业投融资+创业展示’两大核心功能,以及‘创业交流+创业会客厅+创业媒体+专业孵化+创业培训’五大重点功能”。也就是说,街区为创业服务机构即习惯所称的“孵化器”搭台,孵化器再为创业者搭台。

  据了解,目前已有15家创业服务机构入驻街区。

  各个孵化器的服务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有主要提供交流和办公空间的咖啡馆;有媒体起家、拥有成功企业家资源的机构,如36氪、飞马旅、创业家;有以培训为主,经营“圈子”的,如亚杰汇、联想之星、北大校友会创业训练营;也有侧重融资对接的,如天使汇。

  “这里有创业者特别是初创团队需要的氛围、政策和人才。”苏元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和自己的团队在Binggo咖啡二层租了4个台位,“在这里可以申请海淀区的一些扶持项目,参加市委团委组织的创业大赛,得到培训、法务、财务方面的帮助,大街运营方也会联系媒体提供曝光的机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隐性的资源’。”

  隐性的资源包括,见到投资大佬甚至政府高级官员的机会—在这里,一个不起眼的草根创业者偶遇投资大佬,一个创业想法得到低调来访的政府高级官员的赞赏,类似的故事已经发生并且还将发生。

  正如早前人们喜欢拿中关村和硅谷做对比,如今人们也会拿中关村创业大街和硅谷沙丘路对比。尽管一个是自发形成,一个是政府推动。

  

  电子卖场转型“众创空间”

  

  不论如何,物理空间上的聚集带来资源的聚合,是政府推动创业街区建设的合理逻辑。而附近的名校和科研机构资源,也让中关村近水楼台先得月。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

  曾经热闹非凡、拥挤不堪的中关村电子卖场,随着电商的发展而逐步冷却。最早在2011年关门的是太平洋卖场,中关村e世界在今年春节假期宣布休市后至今仍未恢复营业,未来具体用途尚不明确,关闭卖场转作办公楼的传言日盛,目前剩下的只有鼎好电子商城与海龙大厦。

  而据公开报道,海淀区区长孙文锴此前对媒体表示,鼎好、海龙等中关村电子卖场将整体转向以企业孵化器为代表的写字楼,即便保留一些商业,也是一些规范的品牌体验店。

  也就是说,中关村电子卖场会效仿中关村创业大街。清控科创董事长秦君也曾对外表示,未来海淀区可复制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模式,通过业态调整,带动区域和整个海淀创业文化主导地位的提升。

  根据一个月前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到2020年,中关村形成创业要素集聚化、孵化主体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创业活动持续化、运营模式市场化、创业资源开放化的发展格局,持续产生具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和拥有‘颠覆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成为全球原创思想的发源地和高科技创业者实现梦想的首选地”。

 

  国务院8举措推动创新创业

 

  ■ 周程程 报道

  

  创客,这个此前对许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的词,现在已经越来越火了。

  

  加快构建众创空间

  

  虽然“创客”一词今年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但这个词真正走入大众视野是在今年1月4日。当天,李克强到访深圳的一个机器科技工作坊——柴火创客空间,为创客的创意产品点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及近40次,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一方面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另一方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理来过之后,各界对于创客与创客空间的关注变多了,有时我们一天要接待五六拨人来参观、采访、学习经验等,一天参观的人数就有60人左右。”柴火创客空间管理员李欧亚对记者表示。“以前创客像是地下水,圈子很小,不断有人涌到表面来。但总理来过后,现在更像一口井,不同的创客空间源源不断地在不同的省份生根发芽。”李欧亚说。

  他表示,创客空间为创客们提供了交流想法的场所,并提供了将想法变为现实的平台,点燃了创新创业的火种。

  尽管创客是创新创业重要的助推者之一,但现状却是中国创客的规模仍较小。据统计,全球创客空间已达数千家,而国内只有70余家。由于认知度低,中国创客创业后往往依赖海外市场。柴火空间创始人潘昊说,其直接服务的全球创客约16万,国内只占5%。

  

  解决“钱”的问题

  

  对创业创新来说,一个横亘在眼前的问题便是“钱”从何来。“许多创客有很多好的想法,但都是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李欧亚说。

  为了解决“钱”这个许多中小企业创业初期都会面临的问题,《意见》明确,将加强财政资金引导,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同时,要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综合运用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贷款风险补偿、绩效奖励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意见》显示,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发挥财税政策作用,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培育发展天使投资群体,推动大众创新创业。

  对于创业初期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意见》也明确要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等。

  此外,为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未来还将重点完成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等任务。“这些措施可以解决创业难的问题”,李欧亚表示,众创空间先在前面把有创意的人引入,之后创客们有些想做成市场化的产品,就需要政府引导资源的配置,进行财政资金的引导扶持,最终使大众创业生根发芽。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