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人民还在争议该不该花349美元或者1万美元去买一只Apple Watch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在中国,人们已经可以花300元人民币,买一只与之神似的产品了。有报道说,苹果手表发布不到24小时,深圳已现山寨版,并上载一张有3块山寨苹果智能手表的照片,引人注目,并随即被疯传。
一些人又开始批评这种只会山寨别人,不会自主创新的投机取巧的心态,因为山寨带着某种“抄袭”的意味,不投入研发费用,不缴税,不对产品质量负责,专门想搭便车,这只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降低正规品牌创新的动力。
客观地说,山寨确实对正规品牌不公,但对于一个后发者,山寨,或者说模仿却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好比初学书法的人,就得先山寨模仿大家的字,比如学柳体啊,学颜体啊之类,模仿多了,才写出自己的风格,才可能成名家。没有那个模仿的过程,大家从何而来?记得上世纪80年代,港台流行音乐蜂拥而入,那时我们哪有什么流行歌手,只能翻唱、模仿别人,模仿多了,现在30年过去了,我们不也拥有了拿得出手的流行歌手了么?
日本是山寨鼻祖,说得好听点,是个模仿和学习能力很强的国家。从古至今,从衣、食、住、行,到语言文字、城市制度、科学技术,不断地向先进国家山寨。他们的服饰、文化艺术是从当时世界上堪称先进的中国唐朝山寨过去的;在近代,他们的工业是从西方国家山寨过去的。
当然,日本不仅仅是山寨,还创新,他们在很多方面偷学了师父的东西,又超越了师父。比如日本最先是花钱向国外购买先进的发动机,然后进行剖析和研究,吸取众家之长,研制出更好的发动机,最后,西方国家反而向日本引进发动机。由山寨而创新,由徒弟而师父,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本显然是山寨方面的典范。
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历程,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不断山寨别人的过程,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产品,而后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创新。最典型的是腾讯的QQ,开始是模仿ICQ,但是,腾讯QQ显然又不是简单地照搬ICQ,而是一种集成式的模仿,QQ游戏大厅模仿联众、QQ对战平台模仿浩方对战平台、QQ团队语音模仿UC Talk,这样一种复合的山寨产品,已经在模仿中融合了自己的创新,这才是腾讯QQ活下来了,而ICQ死去了的原因。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曾说:“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他不但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过来的。而且这个道理是成立的,因为需要模仿的往往是初创的企业,初创企业最要紧的是活下来,要想活下来,一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收益,二者要规避风险,而模仿恰恰可以弥补这两点。
但一个企业只会山寨而不会创新是成不了气候的,就好比只会模仿名家的字,模仿得可以假乱真,但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仍然难成大家。企业也一样,要超越山寨阶段,才能成为伟大的企业。中国这些年的改革开放,山寨做得不差,是时候要树立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了,这大概正是中央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