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青海省格尔木市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了,它包括了方圆百里的戈壁高山,囊括了唐古拉,可可西里,昆仑山等等,面积达12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几乎大半个青海省都隶属格尔木。最近笔者带着诸多的好奇心理,踏进了这享有西北“高原明珠”之称的格尔木。当我到了格尔木,感觉到这里处处体现着与内地完全不同的异域风情。我爱吃格尔木的羊肉,味道很足;爱喝格尔木的酸奶,很稠很酸;在市区里到处能见到藏族和回族的英俊小伙,他们身上的野性让我敬而远之,还有蒙着黑色头纱的回族妇女,在路边微笑着招呼人,而格尔木市真正迷人的地方,应该是市区周围的山,平原,戈壁还有原始森林,格尔木的市区就坐落在大山戈壁的环抱之中,公路越来越四通八达,铁路也越铺越远。
美丽的“兵城”:格尔木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格尔木虽然是青海第二大市,但市区并不大,因为四周被戈壁沙漠等包围着,格尔木是个多民族相聚的地方,藏、蒙、回、汉等,藏人大多生活在草原,市区大多是汉人和回民。也或许从那时开始,许多来自新疆的回民也跟着他的脚步,选择在这里定居下来,成为了格尔木的“原住民”。所以今天,在格尔木,处处皆可以看见头戴白色小帽、嘴边留着小胡子的回民在身旁出现,又消失,他们多半客气,且带些距离,属于“和善路人”那种。当我走到城区西边,正好一清真寺正做完礼拜,许多戴小白帽的回民正蜂涌而出,一样的客气,但也一样隐然有堵陌生的墙,所以我选择远远的看,一所名为“河西清真寺”的建筑也十分有趣,是隐藏在一处小区里的“寺商”混合建物,一样混合的还有伊斯兰的圆塔及中国寺的阁楼,虽然造型各异,却也相异成趣,而且一部分也体现了这里回人的文化风貌。不大的格尔木就有好几个清真寺。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在城市里,已经好像没有太多的区别,这从餐馆就餐的人员中就可以看出来了,尤其是年轻人,更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漫步在格尔木的市中心,格尔木给人的感觉街道非常宽,商业区又非常的小,色彩也非常单调,豪不夸张地说,繁华的程度,人们的穿戴和生活水平,不如南方经济发达的区域的一个大一点的集镇,显得有点乡村气息。现在这里主要是部队、油田、矿区,常驻人口还不如江南的一个大镇。听说刚解放那会儿,此地全是军人,没有任何建筑物,所有的商店、医院、宿舍全是帐篷,人们戏称这里为“兵城”“帐篷之城”。青藏铁路开通后,格尔木成了去拉萨的必经之路。独特的地理位置,从而使格尔木成为一个旅游之地。每年的五月才进入旅游季节,来往的人才渐渐地多起来。
到格尔木不能不去“将军楼”看看,那是当年慕生忠将军指挥部队和民工修建青藏公路的指挥部,现在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的雕塑群生动的反映了当年修路的情景。1954年,慕生忠将军带领着筑路部队和从山东等地招募来的青年学生,来到了格尔木,准备从那里修建一条到拉萨的公路。那时的格尔木荒芜人烟,只有风雪、风沙、寒冷,上万筑路大军在慕生忠将军的带领下,战天斗地,不畏艰难,川越寂静、野兽横行的无人区、爬过风雪弥漫的昆仑山口,蛇形冰天雪地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跨过冰雪消融的沱沱河、进入藏北大草原 ,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公路到达了拉萨,这就是著名的青藏公路。你可不要小瞧了那条简单的公路,虽然仅有二车宽,在当时的恶厉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环境条件下,能修建这么一条公路,也是了不起的一样伟大工程。慕生忠因此也被后人称之为“青藏公路之父”。
漫步在格尔木的街道上,怀揣着对将军的崇敬,细心地观赏它的每一片美。格尔木是美丽的,美丽的天空、美丽的沙漠、美丽的戈壁滩、美丽的格尔木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
在格尔木一路走来,最让我陶醉的并非格尔木市区,而是这一路不断变幻的风景。来格尔木市当然一定要去昆仑山口和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以及胡杨林去看看。
从格尔木到盐湖,车程一个多小时吧,路上都是光秃秃的平原,一望无际。到了盐湖,我感到了这里确实是盐的世界,东西长168公里,南北宽48公里,自西向东分别为别勒滩、达布逊、察尔汗和霍布逊四个区域,总面积是5868平方公里,仅次于美国盐湖城盐湖,据悉,这里盐的储量足够世界60亿人口享用1000年。一条用盐堆成的路,我走在上面,完全感觉不到它与普通的路有什么区别,其实这里就是著名的万丈盐桥了。据说,盐桥的养护方法非常特别。平时,一旦路面出现坑洼,养路工人就从附近取一些盐盖砸碎,然后到路边挖好的盐水坑里舀一勺浓浓的卤水,往上一浇,盐盖很快融化,并凝结在路面上,坑洼处便平整如初了。盐湖已经被划分成一块一块的,有盐船在湖中采盐。湖水看上去都是黄色、绿色的,边上就像沙滩一边,不同的是那都是盐。如果是那些硬化的盐块,很硬。有—些比较薄的硬盐块,踩在上面,啵啵脆,很爽。如果是望向远方的湖水,一望无际,有时真分不清天空与湖水。盐花,这或许只有盐湖才有吧。看上去就像是溶洞里的钟乳石,奇特,大自然的产物。盐湖太美了,我想不起用什么别的词来形容了,白白的盐粒积聚成一片片,就像一片白色的沙滩一样美丽,踩在上面涩涩的感觉真的让人好新奇,这样美丽的湖泊真的让人不忍破坏。我虽然在过去看过了玻利维亚的天空之镜,不过在我的眼中,中国的察尔汗盐湖也一样壮观,这可是中国最大的盐湖啊!察尔汗盐湖的美丽,一点也不逊色乌尤尼盐湖。
千年不死的胡杨林
戈壁上的美景非胡杨林莫属。驱车到胡杨林景区要来回一个多小时,一路上道路两边全是戈壁,当地种植比较多的是枸杞子,是当地人重要的经济来源。车子行驶了近40分钟,昆仑山的支脉呈现在我们眼前,渐渐的胡杨林景区到了。
格尔木胡杨林位于阿尔顿曲克草原西北部,以托拉黑河命名的托勒海地区。托勒海,蒙古语即“胡杨很多的地方。”这里距格尔木市区约 60公里,这里并不是我国最大的胡杨林,但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海拔高度约2770米。它南靠巍巍昆仑山脉,北面是茫茫戈壁盐滩,夹在其中的沙漠化地带里,尤其显得珍贵。当我在格尔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登上了沙丘,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簇簇新生的胡杨树,还有大片的一直连绵延伸到远处的昆仑山下的沙漠,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高低起伏的沙丘,印着波浪般的细小的流纹,间杂着黄羊的蹄印、野狼的粪便。独独没有人的脚印。朋友告诉我,胡杨,稀有树种,蒙古语称“陶来”,又名胡桐或叶杨。是中亚地区唯一适合生长的乔木,是1.3亿年前古的老树种遗留下来的。
大自然漫长的演化过程,给了它超乎寻常的特质,胡杨耐高溫又耐寒,能在40度以上的烈日和零下40度的严寒中生长;耐干旱,可在降水50毫米以下条件生长;耐盐碱,抗风沙,可抵御每秒26米的大风。在荒漠和沙地上,胡杨是唯一能天然成林的树种。它的根部很发达,根系可长达15米,向四周蔓延,为了在极端干旱的环境里吸收到水分,它可深入到地下50多米,充分吸取地下水,并将其存于自己体内。这种习性赋予了它极为顽强的生命力。据称能存活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长达三千年的生命力,这是它最神奇的地方了吧!这里有世界上最老的胡杨树,1300多年历史了,真可谓“千年活化石”了。
胡杨树的美不仅来源于它的多姿多彩,更多的则来源于它的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胡杨林带是保护沙区农牧业的天然屏障,是野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是维护这一地区生态平衡的主体。这1700亩胡杨林,已于2000年被认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初夏的胡杨树,虽然没有秋天的金色和神圣,但有着同样的顽强的生命。在沙海中,一株株枝干遒劲的胡杨树,有的枯木伏地,有的挺拔向天,那一簇簇的绿叶,充满了生机与希望。顾不得午后沙浪的灼热,不停的按动快门,我想把所有的美景一收相机中。
大美青海:巍巍昆仑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祖之脉”。玉珠峰又称可可赛极门峰,海拔6178米,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其两侧矗立着众多5000米左右的山峰,南北坡均有现代冰川发育,地形特点南坡缓北坡陡。玉珠峰的山形地貌对于雪山攀登来说是入门级的线路。其南坡路线清楚明了,攀登技术要求较低,但大本营的高度却相对较高,为海拔4800米。北坡则相对复杂,具有冰裂缝、冰塔林、冰陡坡、刃形山脊等种种地形,特别适合大部队的登山训练活动。
早上八点出发前往昆仑山,对于这座山,传说解说都有很多,在这里不再赘述,昆仑山第一站纳赤台,纳赤台的水是泉水可以直接引用。继续向上走还有西王母瑶池,碧蓝的一片湖而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照相倒是一处好地方。此处还不是很冷,可以接受的范围。 沿途风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群鹿、一群马、一群羊、一群骆驼,当然这些景象不是时刻都能看到的风景,需要些许的运气。
昆仑山无极龙凤宫是非常出名的,经常有各地人士来这里,里面的喇道长也是道法精深,但却不易遇见。再往上,有些身体一般的朋友可要注意了,因为海拔已经越来越高,会出现缺氧情况。这里的雪山,常年不化,随手就是一张美图。离昆仑山口不远的东西两侧,海拔6000米以上的玉虚峰和玉仙峰亭亭玉立,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形成闻名遐迩的昆仑六月雪奇观。在昆仑山的一天,可谓充实满足,虽然路途稍有颠簸,但依旧感觉很好,看到奇异的大自然风光,巍峨的雪山,总会让人放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