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就业季,有关就业与招聘的话题甚嚣尘上。
上周,有网友爆料称,自己实习的江苏常州知名食品企业大喜来在入职培训时,居然要员工洗马桶,而且要喝下自己洗的马桶里的水,对此她表示不能接受,而且认为企业这样的做法不尊重员工。对此,该企业表示,只是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养,并没有强制员工真的喝下去。
只要你读过一两本成功学,对“喝洗厕所水”的桥段就一定不陌生。这是日本内政大臣野田圣子大学在东京帝国饭店实习时的真实经历,现在常被用来教育人要有敬业精神,以及论述细节管理的重要性。常州这家企业显然是想借此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企业老板也说了,食品企业卫生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要培养员工对食品有一种尊重。
老板的初衷是好的,但把训练员工喝洗厕水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跑偏了。细读野田圣子的故事可以发现,她实习的岗位本就是厕所清洁工,把马桶洗干净是职责所在。更重要的一点是,没人要求她喝马桶里的水,是前辈示范给她看,工作可以完成到什么程度。
作为清洁工,力求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是敬业,可作为食品企业员工,哪怕洗干净再多马桶,对做好本职工作也没多大帮助;把喝洗厕水作为要求,还有侵犯员工生命健康权利之嫌。更不合逻辑的是,作为食品企业,不说经化验各项指标合格的水才能叫卫生,却把“能喝”当成卫生的唯一标准。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建设企业文化,无非是希望员工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以便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经营目标之下,成为企业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每个企业都有独立的“个性”,如果只是照葫芦画瓢、将其他企业的价值观生搬硬套,结果只能是水土不服。常州这家企业搬来“喝洗厕水”文化,就非但不能凝聚人心,更与食品安全理念背道而驰。
然而,这样的奇葩企业文化却不少见。就在上周,南京一家搬家公司招聘,要求应聘者“谈过恋爱、打过群架、闯过红灯”。引起轩然大波后企业负责人解释,这只是为“能说会道”、“有组织能力和责任感”、“能在事后吸取教训”换了一种“吸引人”的说法。如此想来,这家企业的文化一定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