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分为自营模式和平台模式,京东和淘宝分别是典型代表。自营模式因为采买直接来自品牌厂商,所以基本可以杜绝假货问题。但是平台模式则主要由无数形形色色的卖家经营,为了获取更大商业利益,出现了假货问题,为了在激烈竞争中获取流量,出现了刷单问题。
国家工商总局今年1月曾经发布报告称,淘宝上近2/3产品为假货。阿里巴巴随后与国家工商总局爆发激烈冲突,也让阿里巴巴的股价遭受重创。
阿里巴巴在与工商总局和解之后,加大了假货的治理力度,推出各种招数。例如“大数据打假”方式,通过智能图像识别、数据抓取与交叉分析、智能追踪等技术,将假货从10亿量级的在线商品中捞取出来。例如“安全部”方式,阿里巴巴成立近2000人的安全部,通过与政府部门、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及普通消费者合作和联动打假。又比如“神秘买家”方式,阿里巴巴组织志愿者充当“神秘买家”进行线上巡查和抽检打假等等。
刷单的治理也是一样,阿里巴巴也在通过各种办法进行打击,例如加大处罚力度,与快递公司联合打击没有实物的空包裹等等。
京东也在通过各种措施来打假。根据京东在去年10月发布的新闻,京东采取了六大措施来进行平台打假。包括在卖家的招商和入驻环节采取更加严格的标准,在运营环节定期抽检,加强售后体系和运营部门的联动,对出售假货的卖家处罚100万元的违约金或累计销售额的10倍赔偿等严厉处罚,与工商部门等政府监管机构进行联动等等举措。
然而,对于假货和刷单这两个顽疾,真正的根治之策还在于平台模式本身。
完全放开的平台模式,任其自由发展,出现假货和刷单的问题是必然的。要想真正解决,就需要对平台模式进行改良,将自由的平台模式变为可控的新平台模式。所谓新平台模式,就是在现在自营模式和平台模式中间寻找到一种平衡,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平台模式。
从目前京东和阿里巴巴的做法来看,都是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以京东为例,其自营模式建设起了一个庞大的自建物流体系,京东正在做的一个大事是将自己的物流开放给平台卖家使用,当平台的卖家使用京东物流时,京东就将多了一个环节来对卖家的货物来源、货物情况等信息进行了解,从而对打假进行助力,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刷单的产生,因为刷单就是在网上进行虚假交易,不会实际用物流运送货物。
以阿里巴巴为例,也在收紧卖家入驻。天猫推出了“定向招商”政策,招募优质商品和服务品牌商,以此抬高入驻天猫平台的门槛。通过让品牌商直接入驻,减少甚至拒绝不明经销商的进入,天猫实行的是类似京东自营的品牌直供模式。但这个做法有个问题是,天猫可能会趋向规范化,但是也会带来挤出效应,将很多中小的卖家挤到淘宝平台,从而有可能加重淘宝的假货和刷单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总而言之,随着消费者的更迭和诉求迁移,要想真正根治假货和刷单问题,还需要从根本上改良平台模式,一种类自营的新型平台模式或许是未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