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与“忍”

发布时间:2015-04-29点击率:627

 书坛素有“北刘(炳森)南张(添亮)”之称,张添亮的书法和他的国画,在中国书画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尤其是他的书法,可谓是个多面手,楷、行、隶、篆、草,样样俱精,这在书法界实属罕见!张添亮的书法,既中规中矩,法度严谨,又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揉合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审美的观念,写出具有个性、面貌全新的书法作品。他的绘画,线条老练而流畅,着墨着色浓淡相宜,很有韵味,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书画同源,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张添亮成功的经验,我以为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就是“隐” 和“忍”。“隐” 就是耐得住寂寞,抵挡得住各种诱惑;为了艺术,甚至不惜离群索居,闭门谢客。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易做到,可是张添亮做到了。汉字是中国的瑰宝,西安碑林是书法研习者不可多得的去处。张添亮多次隐居于西安古城,长时间到碑林考察、描摹,潜心研究各种碑文,直至心领神会,集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只有这种大“隐”, 才能钻进去,才能得中国书法优秀传统的精髓。在世人多有浮躁的今天,这种大“隐”““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

  “忍”, 就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就是“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就是不断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愿景!张添亮习书是从楷书入手,二王、欧、颜、柳、赵,可谓一座座书法艺术的高峰;在这些高峰面前是望而生畏,却步不前;还是迎难而上,勇于攀登?张添亮选择后者,他花四十多年时间,遍临诸家碑帖,直至娴熟于心,挥洒自如。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添亮今日的成就,正是他苦练的结果。这种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在今天尤其值得珍惜与点赞!

  张添亮的“隐”“与“忍”“终于使他得书法艺术之道。“隐”“和“忍”使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了如指掌,在传统的宝库中纵情漫游,尽情采撷。但他又不受传统所束缚和局限,在继承的基础上,他敢于大胆创新。齐白石在告诫他的弟子时有句名言,叫做“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张添亮深悟个中真谛,他对传统既“进得去”,又“出得来”;他不追求形似,而是把功夫下在“神”似上;读张添亮的书法作品,绝无似曾相识,与人雷同的感觉。有论者形容他的书法:“点”如坠石,“横”如龙背 ,“勾”似虎爪。这可谓点睛之笔,较好地概括了张添亮书法艺术的精神面貌。

  张添亮作为一代宗师启功和刘海粟的弟子,即继承了前辈的艺术精神,又有创新,有自己的特点;可谓师出名门、千锤百炼,其书画艺术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他的书法,可以说炉火纯青、一字万金,已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上世纪80年代末,张添亮的榜书匾额市场价就达到几万元一幅,是当代首位突破一字值万金的书法家。

  当前,书画界有些人喜欢搞旁门左道,他们不谈继承,大谈“创新”。书画是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谈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须知,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张添亮正是继承前辈的业绩而后再创新才有这么高的成就。他的艺术实践,代表着中国书画艺术创作的主流、正道和方向。  

  (顾兴义: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

  杨汉生:《求是》杂志社、《红旗文摘》杂志社广东联络员)

  张天亮简介

  ——用民族精神铸就的艺术家

  

  张添亮,别名天亮,香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孙中山纪念会首席顾问,启功大弟子,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世界华人艺术展金奖得主,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出版有《张添亮书法集》、《张添亮书画》等多部艺术及文史专著。书法能书多体,尤以楷书名世。书坛有“北刘(炳森)南张(添亮)”之称和有“天下第一楷”之美誉;绘画上擅长泼墨(彩)画人物,在吸收了张大千泼墨山水画的技法上创立而成,极具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其首创的“抽象书法画”成为国画与书法衍生的一个独特的书画种,在艺术界引起震动;为研究创新中国山水画的皱法,张添亮上百次到云浮搜集整理出数千张来自世界各地的石纹图案,经归纳提炼后,创出“淌油式石纹”皱法,丰富和增添了中国山水画的皱法种类。

  在全球,有近百家的艺术团体(协会)聘任张添亮为高级顾问或荣誉会长。张添亮是我国提出要将“中国书法”直译成英文“Chinaese shufa”,与“Chinaese gongfu”中国功夫)并驾齐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张添亮的榜书匾额市场价达数万元一幅,是中国现代首位突破一字值万金的书法家;九十年代初,获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在中南海谈书法,成为建国后在中南海谈书法的第一人;张添亮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中国书法是繁多体育活动中唯一最能强化人体中枢神经功能(尤其增强性功能)的活动。这一发现为全球首创,提示了中国书法会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其意义非常巨大;张添亮最先认为,中国书法首先是一种健体(健心、健性)的运动,其次才是艺术与实用书写,这一理论,在无纸办公时代的到来,为中国书法如何传承与发展指明了充满生命力的路向;张添亮还首先提出,要将中国书法编制出竞技规则,争取尽快将其纳入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之一。

  我们热切期待张添亮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云里坐观

  ——张添亮书法赏析  

  ■马境若水

  我关注张添亮先生的书法有20多年。

  张添亮的书法艺术,其文化精神如大隐于云山雾水里的龙,点线在宣纸上的图腾式构成,给观赏者营造了一个极简主义式的黑白世界。高贵,神秘,永恒。

  与张添亮对话,他首推楷体书法,在张添亮的内心世界,楷书犹似古代帝王的方阵。张添亮在中国历代各大楷体范式间来回游走了数十年。,最后以颜体为骨架,兼赵欧之形神,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楷书,有“岭南第一楷”之称。张添亮自己说,他的楷书可能还会变,渐变,不变也是变。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书法是一个泛义词,也是一个专业用词。中国能写书法的人多如牛毛,把书法写好的人凤毛麟角。目前中国在世的书法家,能同时把篆、隶、行、草、楷写好的少之又少。张添亮先生能挥洒自如去书写不同书体,这种功夫需要数十年的修炼才成。张添亮先生认为,中国的书法艺术要传承和创新并举,缺一不可。

  如果把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比喻为龙,那么,汉字和汉字书法就是龙骨。汉字肩负了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汉字书法因内含“士精神”而成为文人雅士毕生的追求。在墙上挂一幅书法,人的精神就升华到了灵魂的高度。张添亮的书法作品成为收藏家、评论家、传媒认可的关键,就是笔墨在高处。

  在古代,贵族阶层文武兼修,刀就是笔,笔是另一种形式的刀。用刀在龟板、兽骨上刻字早于毛笔在宣纸上写字。张添亮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一路追寻到汉字的源头,在岩石刻字、甲骨文字、青铜器铭文、巨型石碑、河图洛书、卦图爻象等不同的形式中寻找遗失的文化记忆。因此,张添亮的书法有刻石的韵味。

  出生于广东佛山的张添亮自幼痴迷书法,只要能看到的任何字版,都会成为他心追手摹的对象,那怕是一块残碑,他也要偷偷地藏在自家后院的菜地里临习。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期间,校领导鼎力支持他创办书法社,并担任社长。年龄虽小,但经常与刘海粟、沈鹏、启功、刘炳森等切磋书法。刘海粟在病床上看了张添亮的书法,精神为之一振,病态顿消,振臂高呼“后生可畏!”。

  汉字以其特殊的图式,可以寓意万事万物。书法家对笔墨的控制,如同韩信用兵。张添亮能用任何一支陌生的笔,在不同的环境写出非常漂亮的字。由于长年累月地写书法,张添亮的心非常寂静,用心静如止水的状态写书法,呈现在纸上的笔墨精气神俱足!

  在书法乱象的当下,张添亮坚守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为了创新而走怪异之路。张添亮认为,书法没有捷径,也不存在秘笈,只有如同苦行僧一样地苦练,才是正途。一个字,就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池。一幅书法作品,就是一个结构严密的兵阵图。张添亮写的魏碑“银都酒店”四个大字,以强大的力量在珠海拱北三十层高的五星级酒店悬挂了近二十年,成为“大美不言”的范例。

  以笔为刀,以纸为甲骨,笔划过处,墨痕有金石的神韵。乾坤翻转,气聚神藏。张添亮的的书法作品,以“点” 和“线”的最高形式总结了中华数千年文明史的承前和启后。

  墨在纸上,兵在刃上,成与败全靠铁腕金指的功夫。张添亮靠天赋和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书法艺术己达超凡入圣的境界。日本山口百惠、美国拳王阿里来中国做文化交流时曾向张添亮请教中国汉字书法。

  赏析张添亮的书法,你能感到墨的厚度,和笔锋的力量。有评论家认为,张添亮的书法是用笔墨堆积起来的秦砖、汉瓦。剖解任何单一的笔画,都不失风骨,如秋天的树叶、若排空的雁阵,似大漠深处的铁骑……

  不管写什么书体,最难的是“转折”,转折之笔犹似汽车转弯,如急速转弯则有车毁人亡的危险。书法家在写转、曲、折、弯之笔时很容易败笔。这个关键的节点,被很多人忽略了。张添亮先生用“断铁”、“断绳”、“断泥”法处理不同的转笔,力求“折”而不“断”,避免了“僵尸”式的死笔,达到“牛角”、“虎盾”的不同效果。使“外型”和“内核”在美学意义上实现了完美统一。

  书法演化到今天,没有被电脑字消灭,其根本原因是其图画式的抽象艺术价值做了灵魂般的支持!汉字自秦李斯统一之后,数千年没有改变,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流派纷呈,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张添亮写的魏碑体书法,借助古朴的外形框架,充分表达现代国际化的人文精神。

  张添亮用老子、庄子思想探求书法的真义,书法是文化之大气象。厚重的笔墨中有空灵、寂静之美感。如《春华秋实》(隶书)、《道法自然》(楷书)、《高山流水》(楷书)、《奇门遁甲》(魏碑)、《海纳百川》(魏碑)、《和而不同》(篆字)……

  中国的传统观点认为,任何艺术的最高形式是“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玄之又玄”等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美学追求。很多文人雅士喜欢张添亮书法,其原因就是张添亮的书法作品没有“火气”,看上去非常雅致、禅意。 

  马境若水:香港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评论员、伏羲画廊艺术总监兼艺术评论员。 

  张添亮书画欣赏专版QQ:2262027288

  纸上腾龙  

  ■ 周祺龙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文友雅聚,看到张添亮写的草体书法作品《龙》,顿感精神,设法收为己有,原因是我的姓名中有一个“龙”字。在后来的二十多年又多次看到张添亮的“龙”字墨迹,我照例遇“龙”必购。在这个过程中,我玩“股”,亦玩“古”(字画古玩)。在炒股票的同时,收藏字画,其中多数出自张添亮先生手笔。近几年走马拍卖市场,发现张添亮的大字书法《福寿康宁》、《春华秋实》、《上善若水》、《天道酬勤》、《龙马精神》等,一个字近两万元。我手上收藏的张添亮墨宝也自然升值了,不经意成了一笔为数不少的财富。

  在欣喜之余,又开始用书法艺术知识深入观赏、总结、研究张添亮的书法作品(篆、隶、行、草、楷)。张添亮的作品有鬼泣神惊之内涵。佛说,画有画魂,字有字魄。字代表人的精神气魄所在。能把书法修炼到出神入化的神圣境界,纵观当今书法界甚为稀有。启功先生的大弟子张添亮先生,尽得书法“疾”、“涩”之奥旨,而且运用得淋漓尽致。“疾”,形容用笔之疾速畅快。“涩”形容用笔之迟滞缓慢。“疾”与“涩”互动,书法作品中才有笔墨情趣。如此,则笔有龍起九天飞动之势,又要有顿挫之自然形态;如骏马从高山飞奔而下,突然打住,马首高昂,嘶呜不己,气冲云宵;又如大河之洪涛激流直下,有巨石挡住去路,湍急河水冲击巨石,飞浪涛天,声震千里。张添亮先生的书法作品在广州拍出天价,名震海内外,就因为他的艺术修养己达超凡入圣之境。在我们收藏界的心目中,张添亮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书画家。

  骏马飞驰,激水漂石就是张添亮的字魄,鬼泣神惊,就是张添亮的神来之笔。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