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饶:从煤海深处到人民大会堂

发布时间:2015-04-30点击率:598

  他来自农村,平凡朴实,敦厚节俭;

  他煤海弄潮,敬业勤奋,睿智果敢;

  他身为队长,善谋严管,柔情铁骨。

  他2015年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2015年4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书写了从农民工到全国劳动模范的人生传奇,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真正含义。

  他,就是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达竹公司柏林煤矿采煤一队队长杨志饶。

  1998年,不到35岁的杨志饶参工来到柏林煤矿,成为该矿采煤队的一名吃苦耐劳的农民工,1999年11月被聘为新组建的采煤一队队长。从此,该队在杨志饶十多年的带领下,迅速成为了达竹公司响当当的王牌区队,实现了每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工程质量优良品率每月达100%,取得了连续15年无重伤及以上事故的辉煌成绩,同时也收获了四川省“工人先锋号”、达州市“工人先锋号”、达州市“市级模范职工之家”、达竹公司“红旗区队”和“六好区队”等荣誉。杨志饶也先后获得四川省国资委“优秀党员”、四川省“创先争优优秀党员”、 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煤炭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矿工生命守护神

  安全是煤矿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最难驾驭的工作,杨志饶深知责任重大。由于所带队职工几乎都是来自农村,安全意识观念不强,现场违章操作屡禁不止,大伤小伤屡见不鲜。对此,杨志饶建立了职工安全学习、隐患“三违”排查治理、事故处罚及责任追究等系列管理新制度。在有人问及他重奖重罚的管理理念时,杨志饶意味深长地说:“宁叫工人骂红脸,不让家属哭肿眼。”随着管理新方法的强力执行,生产现场安全混乱状况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和改观。

  杨志饶在安全上扮演着铁面孔,并常说“严是爱、宽是害”,“安全无小事”。一次在井下,杨志饶发现割煤机后面近5米的采段未及时打跟机支柱。他当即进行了制止,并叫来现场值班队干、割煤司机和浮煤回收工进行了严肃训诫:“安全出事,一票否决!煤炭出得再多,安全没保住,那就是零分,那就是罪人!”出井后责任人员自觉接受了处罚。

  

  攻坚克难排头兵

  

  在困难面前,杨志饶总是冲在最前面。2009年11月,杨志饶因患小脑扁畸形下沉做了开颅手术。出院当天,杨志饶硬是不顾妻子和子女的强烈劝阻,到队里上班去了。此时,该队刚接手的0829(K18)工作面断层多,顶板破碎,还出现了罕见的底板涌水,涌水量达30多立方米/小时,许多队干和职工都开始打退堂鼓。杨志饶二话不说,挑选了20多名身体素质好、经验丰富、踏实肯干的职工组成了“尖刀班”,并亲自带队。他连续9天在现场跟班,与工友们同进同出,同做同吃,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2个小时。当川煤集团达竹公司副总经理、安监局局长奚光荣和时任矿长谢成地在井下见到杨志饶边咳嗽边认真检查着支柱的初撑力时,两位领导催促他出井休息,杨志饶却说:“这点小毛病算不了啥,兄弟伙们不都在工作面吗?一定要保证安全生产,再坚持一下,底板水没有了就好了。”2010年7月,该队08210(K18)工作面开采到极薄地段,煤厚仅30多厘米,无法用正规支柱进行支护,安全压力特别大。为了确保现场安全,他在井下处理安全一呆就是三天。

  十多年来,杨志饶每月坚持下井出勤都在20个以上。在困难面前,他从不退缩,以顽强的毅力和忘我的精神与全队职工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安全生产困难期。

  

  技术创新领头人

  

  极薄煤层赋存条件差、开采难度大、安全压力大。杨志饶担任采煤队队长以来,一直率领全队职工鏖战在采高只有0.4米左右的极薄煤层,采用最原始的手工落煤,先后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是,职工劳动强度、吨煤工效等始终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7年,柏林煤矿开始发展机械化采煤,决定试用YRG3-100型爬底式采煤机。杨志饶主动请缨,愿意在采高仅有0.45米的0838(K18)工作面开展工业性试验。他向职工宣讲机械化采煤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还选出部分脑子灵活、喜欢钻研的职工外出学习机械化采煤技术,积极组织职工参加矿上的技术培训。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该队逐渐掌握了机械化采煤技术。从此,该队彻底摆脱了传统的手采落煤方式,走上了机械化采煤道路,原煤工效由原来的2.2吨/工提高到5.1吨/工,最高时曾达到7.6吨/工。职工的劳动强度减小了,收入提高了,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该队在杨志饶的带领下已先后转战11个极薄煤层工作面,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采煤,月产量最高达1.37万吨,曾连续两次刷新达竹公司同类煤层采煤生产纪录。

  一次在井下和职工摆谈中,一位做超前缺口的职工小声地嘀咕了一句:“要是能够让割煤机自己就能进刀该多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下班后,杨志饶立即找到区队技术员,就割煤机自动进刀的小改小革定下了方案。在反复的试验和摸索后,此项技术被成功运用到实际中,获得了达竹公司科技创新一等奖。

  人格魅力彰显者

  

  “我是大家的兄弟伙。”杨志饶常对队上职工这样说。他带职工如亲兄弟,职工办喜事,他亲自登门拜访祝贺;职工生病他自掏腰包前去慰问;每年春节放假,他请全队职工吃团圆饭,再租车接送职工返乡、回矿。通过这些点滴关怀,让该队全体职工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杨志饶呆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对家人的照顾就更少。儿子、女儿至今记得,从小到大父亲对他们的学习几乎是不闻不问,不认识任何一位课任老师。2008年9月,杨志饶的妻子因病作了一次大手术,他却因为工作面过断层而未能在病床前护理过一天,女儿哭着埋怨他“太不近人情”。他舍不得小家可更舍不得大家,只要安全生产和队上百多号职工需要,他便会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杨志饶人性化的管理和无私奉献不但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同时得到了矿区职工家属们的爱戴信任。

  策马加鞭未下鞍,老骥伏枥更奋蹄。杨志饶把一颗滚烫的心全部注入百米井深的煤海,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他燃烧着青春,放射着光华,在他身上处处都闪现着煤海骄子的风采。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