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煤炭市场的严峻挑战,中煤大屯公司孔庄煤矿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管控为手段,在寒冬中深练内功,灵活应对、主动求变、创新发展,不断促进矿井经济效益和矿井改革发展的“双提升”。
精打细算——深化经营管理
“为了推进精细化管理,我们每天带表检查,现场动尺,做到每月覆盖两遍,对日常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跟踪,做好闭环管理。”该矿质量标准化办公室主任严政介绍道。该矿注重生产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的管理,做到“两细、三强”,即细分对象、细化职能,强化技术管理、强化材料管理、强化现场管理,把每项工作具体细化、量化到生产全过程,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以精细化的制度去实现精细化的管理。
遵循“满足安全生产”为最大尺度,该矿在经营管理中做到精打细算,对标准化专项工程进度、材料消耗、工程质量等问题做好核算、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和材料成本。在经营预算管理中,进一步规范各项非生产性费用的支出和审批程序,加强对预算实施过程的监控,严格控制各项非生产性费用支出,合理配置资源,搞高经营效益;在控制成本支出方面,加强材料管理,以下发的材料定额为基础,把定额细化并分解到班组、个人,将材料的使用直接与个人经济收入挂钩,以促使职工合理利用材料,并实行工程质量跟踪管理,避免重复投入而带来的大量人力物力浪费;在原煤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回采巷道设计施工规范,提高掘进工程质量,推进支护改革,提高巷道成型率,控制喷层厚度,从源头上降低生产成本投入。
精兵简政——优化资源配置
该矿经过发展,形成了5个井筒,三个生产水平、一个辅助生产水平、一个总回风水平,5个生产采区、两个准备采区的生产格局。系统庞大,占用人员多,综合效率低是该矿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否有利于安全生产、是否有利于降低成本、是否有利于提高效率”,该矿坚持此标准,按照“优化、降本、提效”,从安全生产大局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井下各系统实施优化,力求通过优化做到少一套系统,多一份保险,逐步实现“系统最简、用人最少、安全最可靠”的目标。目前,该矿通过优化系统、收缩采区、技术革新,I5、II3、I4等采区已封闭,降低了顶板管理风险,简化了生产系统,提高了矿井通风能力,节约了成本费用。今后将对矿井各生产辅助系统进行全面优化,大的生产系统将实现一条线、一条面、一条系统,矿井整体结构更加简洁,系统更加高效。
为充分盘活和用好现有人力资源,该矿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效激活职工内在动力。把长期事假、旷工的人员清理出去;对年龄偏大、身体患有疾病、容易在岗位出现不安全因素的薄弱职工,合理调整工作,逐步从增量增员到增效减员转变;做到“能者上、庸者让、差者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人工成本;增加有效劳动时间,减少因非生产性人员过多和窝工、怠工、劳动量不足造成的消耗;打破平均主义,鼓励先进,坚持企业效益与职工工资奖金挂钩,有效地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转变用人思路,节约用人,培育一职多兼、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挖掘职工潜能,压缩人工成本。
精耕细作——强化成本控制
降本增效一味地“节衣缩食”肯定不行,该矿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成本控制上进行精耕细作,不仅在“扫”、“捡”、“挖”下一番功夫,还在设备的创新上下功夫。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为内容的“五小”科技创新活动,注重现场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坚持“大变小、长变短、旧变新”,能修不换、能用不弃,能自主研发坚决不外购的原则。小到一个螺帽,大到一台设备,只要能修旧利废和重复利用的绝不放过,力求做到合理利用每一件废旧物品;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从根本上减少原材料的消耗。
“点点滴滴搞回收、角角落落捡材料”的良好风气在全矿正逐步形成。该矿党团员、技术尖子、生产骨干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职工进一步拓展修旧利废工作的范围,查漏洞、找问题、算成本帐、提合理化建议,大搞增收节支、回收复用、节能减排等活动。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废旧材料都是宝贝:矿车轮子可以加工成运输地滚轮、废旧皮带可以加工成接煤器、废铁皮可以加工成电缆挂钩……全力以赴降低材料费投入,做到节支创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