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改革浪潮一波又一波涌来之时,推动产业升级、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在不断拉升,四川省兴文县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突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注重农村综合“改”革,“瞄准”拓展农民增收途径,在全省三农工作特别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工作中做出了亮点。
确权颁证:赋予“真权”铁证
不是中央政策出台,可能兴文县许多农户和他们的农业“资产”怎么都“想”不到,农村的集体林权、集体土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都可以进行确权登记并颁发证书,为他们的生活和今后“权利”增值带来保障。
兴文县是四川全省现代林业重点县,如何让林业为林农带来收益成为兴文县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林权是‘卖方市场’,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买方市场’,故而林权改革显得尤为实在。”兴文县农工委主任成正君告诉记者,该县共有92.3万亩集体林地,通过分山到户并确权颁证90.2万亩,确权颁证让林农吃下了“定心丸”。
在林权改革的同时,为推动多权同确,兴文县以“权属确认、公告公示、建档立卷、登记办证、纠错补漏”为步骤,全面完成集体林权、集体土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完成60%,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权确权颁证完成80%,也为盘活农业农村资产埋下了厚重的伏笔。
经营主体:“选择”农业新感觉
大坝苗族乡,远近闻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全省种粮大户卢建文和他领办的红旗粮油合作社就生根于这里,“专业大户+基地+农户”是卢建文引以为豪的“操作”模式,也是以卢建文为代表的一种农业“符号”,参与卢建文的种粮模式的农户有三种选择:一是将土地流转给卢建文,收取土地流转费用,二是以土地入股获取收益,三是参与到农业种植中来,前面两种选择可以与最后一种选择任意搭配,“我所经营的模式中,三分之二为土地流转,三分之一为土地入股,我的这种模式运行好几年了,时间证明是可行而且广为农民所接受的。”卢建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除了卢建文的经营模式,兴文县还有好几种生产经营模式,以石海竹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以麒麟农民文化专合社为代表的“合作社+公司+农户”, 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模式为兴文的农业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带动,而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率先成为新型农业主体,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中流砥柱。
服务与保障:改革“催化剂”
为了确保改革措施的推进,兴文县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就包括实施农业人口市民化“零门槛”的户籍制度改革,明确了农民“离土不失地,离乡不失权”。
为探索盘活权利,以试点推进、逐步推开、全面推广的方式,制定了《兴文县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并搭建起流转平台,建立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县林权交易中心、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与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并网运行,在乡镇设立交易服务站,各村设立交易服务点,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网络。为保证农村改革保持持续动力,兴文县不断创新金融机制。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制定了《兴文石海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全县共办理了林权抵押贷款37宗5438万元;办理了宜宾市首笔土地收益权担保贷款。2012-2014年,县财政投入252.1万元,全额承担应由林农出资部分的保费,实现了森林保险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