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的典型事例

发布时间:2015-05-14点击率:746

 4月20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郑贵有打开中华全国总工会网站2015年全国劳模公示文件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有点“小激动”。

  儿子说:“应该就像奥运会的冠军吧!那还有点牛。”

  郑贵有,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一名普通车工,历经20多年的艰苦历练,现在已经是包头市、自治区、兵器工业集团、全国技术能手;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批“中国兵器首席技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蓝领专家”。

  4月22日,记者近距离采访郑贵有,发现一个个闪光的细节,体会小细节中的成功之道。

  

  机床边的书——

  车出“金箍棒”绝活

  

  进厂3个月就提前出徒,独立操作。进厂3年就成为公司最年轻的车工班班长……

  这些成绩在别人看来是“聪明”换来的。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聪明”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1992年,21岁的郑贵有从北重集团技校毕业分配到北重集团。从那时起,老师傅们总能看到这个1米83的大个子擦机器、搬运工件、清扫卫生。“尤其是在车床上,他那认真劲儿,一看就是好苗子。”师傅们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普通车床在所有机床中最灵活、最讲究个人技术和加工方法的运用,是机械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中的基础。但在数控车床成为主流的今天也是不容易出活出成绩的。郑贵有却看到了普通车床的不普通之处,通过不断学习,练就了一身绝活。

  车工怕车杆儿,刨工怕刨板儿。2008年,厂里急需两根直径20毫米、长2100毫米的长杆,可郑贵有使用的车床只能加工最长1800毫米的工件,为了保证加工精度,他从工件装夹和刀具使用上下功夫,每天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9点,连续干了半个月,高标准地完成了加工任务。

  郑贵有车出了他的“金箍棒”绝活。

  之后,这一绝活在关键时刻总能发挥作用。承担出口印度高压水压试验机细长轴和细长丝杠关重件的加工任务时,面对因细长杆刚性差,容易产生弯曲变形和振动,尺寸和精度很难保证等困难,郑贵有在加工中通过采用高速和低速相结合的方法,改进装夹方法,改进了跟刀架、改变吃刀方向、合理选择刀具的几何角度和切削用量,使用弹性顶尖、充分冷却等一系列措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为国争了光。

  实践出真知。他撰写的高温工况下大型轴类零件在线非工作状态下冷却装置和内六角螺钉用扭矩扳手转换接头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撰写的细长轴在普通车床上的加工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他自己也被破格评为工程师,成为“双师”型人才。

  

  心中的责任——

  勇于“高级定制”

  

  在郑贵有看来,在制造业里,无论多么先进的工艺、产品,在试制、试验阶段,最离不开的就是普通车床,是工业界的“高级定制”。而时代的发展,各种数控车床让产业工人有了更多的选择。郑贵有积极学习数控知识,无师自通地游走于普通车床与数控车床之间,让各种设备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2009年,北重集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国内首台首套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进入到关键时刻,其中的关键部件外径钢丝缠绕超大口径重载液压缸缸体需要自主试制。他通过自制工装,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制作专用的装夹工装、吊装工具和专用刀杆,选择合理的刀具和刃磨角度,优化切削用量参数等措施,在立车调头加工完成缸体的制造。

  在北重集团,除了这样的创新工程外,承担着国家装备的科研、试制,没有定型的模具,没有定型的产品,往往就是通过普通车床来完成。这个过程非要高超的技工操作不可。

  在某重点型号军品大型齿圈和下座圈关重件的试制加工任务中,他通过优化工艺流程,根据下座圈零件径向各部台阶精车尺寸余量,采用自制加长切刀从下座圈毛坯横向和纵向方向中成功套料出齿圈毛坯,这样不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又提高了加工效率,仅套料一项就为集团公司每年节省材料费用130余万元。

  郑贵有在车工岗位一干就是23个年头,在这23年里,进行科研试制、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达160余项,为公司节约资金达510余万元。由于郑贵有的精湛技艺和突出贡献,他先后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金牌工人”等荣誉称号。

  

  手中的千分尺——

  卡出劳模精神

  

  2012年8月,经国家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批准通过,郑贵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

  为了发挥郑贵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作用,郑贵有调到另一分厂。他的机床也升级换代,换了一批新“邻居”。

  守着大师干活的80后们备感压力。“每天7:50我们刚上班,他都已经干上了。关键是现在他不挣工时,还这么拼!”吴强说。

  秦海晓以前都用卡尺量零件尺寸,现在也不得不把千分尺拿在手里。“因为大师手里拿的是千分尺,我的卡尺出来的活总是‘差一点’,过不了关。”

  一次,郑贵有看到吴强装夹零件时,上下面不平。他楞是让他换了一种比较麻烦的加工方法。小徒弟们嘴里喊着“麻烦”,但心里服他。

  工作室成立两年多来,郑贵有先后举办了11期技能培训班、9场高技能人才技艺现场演示会,向工友们传授高超技艺和绝技绝活,使700多名技能人才受益;通过技术讲座、经验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面对面地向工友传授操作技巧和经验。

  截至目前,郑贵有创新团队共完成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达50余项,总结、提炼特色操作法11项;提合理化建议及承诺改善367条,为公司节创经济价值527万元。由于工作室创新成绩突出,2014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和包头市总工会命名郑贵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内蒙古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和“包头市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

  作为最基层的一名劳动者,郑贵有希望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带动更多的职工参与到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中来,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健康发展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