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提速为何“老牛拉破车”

发布时间:2015-05-21点击率:659

  最近,工信部就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提出意见。2015年主要引导目标是: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8000万户,推动一批城市率先成为“全光网城市”。新增光纤到户宽带用户4000万户,新增4G用户超过2亿户,使用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宽带用户占比达到55%,促进用户上网体验持续提升。(5月10日《新京报》)

  就像网友说的,运营商比开发商“够意思”多了。4月中旬迄今,三大基础运营商陆续在各地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提网速、降网费”主题促销。不管是为了炒热“5.17世界电信日”,抑或是表态落实“总理关切”,可以肯定的是,面子上的新一轮宽带“降价促销”已蓬勃到来。

  降价当然是割肉,不过,谈宽带降价,不能不提及下面两个事实:一是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移动宽带用户总数达到6.4亿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达2.04亿户,其中光纤接入用户7839万户,占宽带接入用户总数比重达38.5%,同比提高14%。;二是截至一季度,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达74家,市值突破4.2万亿元,连续两年翻两番,在全球前30强中,占10家,我国互联网行业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用户多、盈利厚,提速降价有基础。“宽带中国”要从梦想照进现实,费用是要降的,速度是要提的。

  但严格说来,这两件事其实都不太容易。大道理就不去分析了,看看两个具体而微的例子就可“一叶知秋”:安徽一女子今年五一3天去了一趟塞班岛,只是气定神闲地刷了下微信朋友圈,一下子欠费16989元;去年5月份,央视新闻频道和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互联网监测分析中心在国内多个城市进行了独家的4G速度测试,结果显示,4G速率很难达到广告中传闻的“百兆光速”,少数地方不到宣称速率的五十分之一。这起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消费者对宽带固然是价格敏感,运营商更是将流量视为发家致富的“宝矿”,幻想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达到真降价的目的,十数年的“套餐计划”容易笑场;第二,提速最容易的是落实到广告与合约里,但真正的速度,还是掌控在运营商手上,在“假宽带”早就是过街老鼠的语境下,如何防止新一轮提速玩成纸上画饼,这个警惕心还是要有的。当然,可能还是数字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些——工信部4月29日公布的《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共受理有关电信服务的申诉15903人次,网络质量方面的申诉占申诉总量的16.7%,收费争议方面的申诉占申诉总量的34.9%,网络和网费的投诉占比已经超过了50%。

  严格来说,宽带提速不是什么新鲜提法。欧美国家早在2005年前后就已大规模部署光纤网络,而早在五年前,我国相关部门业已拟定了“光进铜退(即光网城市)”的政策,并下发了文件。遗憾的是,此事拖滞不前,经久难决。原因当然不是技术,而在于备受诟病的两个层面:一是宽带网络缺乏“普遍服务”的公共色彩。在商言商,利字当头,公共利益最大化当然要靠后。二是三大基础运营商占据“源头资源”,其他电信企业往往是“二道贩子”,加之《电信法》等阙如,作为接入环境的“最后一公里”,乱象丛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许,对于宽带提速来说,最佳路径主要还是市场倒逼,而不是单一的行政命令。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