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康夏的年轻人因为要出国读书,所以决定卖掉自己的1741本书。他在微信公号上发了篇文章,为买书的读者提供了两种方案:1、支付60元,得到3本以上随机邮寄的书;2、支付99元,收到超过7本随机邮寄的书。他承诺,每一本书都是正版书,都是他喜欢过的书,而且每一个包裹中书的价值都会高于对方支付的金额。
这篇文章随后在朋友圈里刷屏。两个小时后,共有5万多人看到了这篇文章,康夏的支付宝也出现了3100条转账记录,共收到20多万人民币。最后,直到支付宝官方关闭账号转账功能,金额已经达到772599元。现在康夏要给将近300人寄送快递,要给其余的7000多人退款。他现在挺崩溃的。
买书和买衣服不一样,不用考虑是不是合身,是不是喜欢。书是人们另一个维度的精神需求,可以理解为它更具普适性。一本书不会因为尺寸大小,或是封面的颜色款式影响其销量,即使有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它更像是一道菜,读者是食客,相信自己中意已久厨师的手艺,不会做出什么让人恶心反胃的东西。所以,当这个厨师说“我给你做道菜吧!保证好吃”的时候,一个忠实的吃货也不会拒绝。
在前些天颜歌与七堇年对谈的论坛上,颜歌说,我的阅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看着玩儿的,对我的写作没有帮助的阅读,对跟我工作无关的阅读,我把它叫做看着玩儿的。另一方面的阅读就是跟我工作有关的,比如古典、哲学、理论。
如果不是专职作家或者相关从业人员,大多数人的阅读都属于颜歌提到的第一种,“读着玩儿”的非功利性阅读。也就是说,读书这项活动对阅读者来说,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或是直截了当的好处。所以在非功利性阅读的前提下,读什么,和吃什么一样,对一般读者而言并不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康夏卖书尽管随机发送,但参与者依旧络绎不绝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就是价格与价值。一个文案包装得再有情怀,也敌不过类似街边枣糕店“买一斤送半斤”的实惠广告。唯一不同的是排队买枣糕的是大爷大妈,在网上排队等着买书的是稍微年轻点的男男女女。在这条卖书的图文里,康夏保证,付款人会得到比款项价值更高的书,还提及了一些不错的绝版书。就算读者对这些绝版书知之者甚少,但几个书名号看下来也是颇有逼格。
还有一点就是,人们总是会认为经过人手的物件更有灵气。如同盘一块古玉,读一本古书也会比翻阅一本刚从印厂或者仓库拿出来的新书更有厚重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以人为本的账号做这些事情,买家总会比京东、当当做降价促销时来得更凶猛。
谁火抄谁的那些无良账号运营者也没想要错过这次意外的浪潮。没两天,一个冒充作家王朔的公众号就发布了一条几乎一模一样的图文,说要送掉自己的三千本书。不过很快就被举报,文章无法查看了。
就像乔布斯说的,用户从来不知道他们要什么,只取决于你给他们什么。许多读者也是一样的,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读什么,所以才会盲目买书,或者随机参与这些姑且美化称之为“非功利性阅读“的活动。这种营销模式也许能给正在发愁卖书的出版界带来点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