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纲领出台 中国制造业吹响“集结号”

发布时间:2015-06-02点击率:695

 策划词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既是愿景,更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迈出“由大变强”第一步 智能制造将成为制高点

  市场期待已久的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终于落地。

  中国政府网5月19日发布《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方案是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行动指南,它的发布对相关企业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制造业地位不容动摇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业内人士认为,这明确了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贯穿全局的一条重要的投资主线。

  近年来,随着中国服务业的发展、金融业发展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去制造业”的倾向。劳动力、土地、环境、能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制造业发展举步维艰,利润越来越薄,很多资本开始离开制造业。

  在2014年公布的全球十家最赚钱的企业当中,中国有4家企业入榜,全部都是国有商业银行,而没有一家工业企业。而入榜的另外6家外国企业中有苹果、三星、微软三家电子制造企业。这种差别的确发人深省。

  对此,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曾警告,中国的工业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危险倾向。资本游离,不再向实体经济投入,甚至连实体经济本身也外流去搞虚拟经济,支持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土地、人才等要素的非正常转移,使得效益低下,工业被“空心化”。

  《中国制造2025》开篇明确,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三步走实现强国目标

  

  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说,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中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有一批重大技术、重大装备亟待突破,还缺少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他认为,我国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步走,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希望通过这十年的努力,中国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通常认为,目前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

  《中国制造2025》要求,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其中,九大任务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等;十大重点领域包括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等。

  

  智能制造将成为制高点

  

  在《中国制造2025》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智能制造。

  据工信部人士介绍,“推动智能制造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抢抓的制高点,而主攻方向则是智能制造。”

  为此,《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不能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智能制造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而企业的竞争能力体现在产品研制周期短、创新程度高、质量高、成本低、服务好、能源利用率高、对环境友好。他介绍,美国推动工业互联网时采用案例式推荐方法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中国制造2025》还提出,强化应用牵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了制造业的升级变革,很多企业已经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路径。

  不久前,沈阳机床、神州数码、清华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共同成立“中国制造2025智能工业创新联盟”。联盟成员将围绕单元智能技术、行业应用技术、智能化工厂、数字金融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验证。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华裔可有大作为

  “华裔青年要为‘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贡献力量,而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便是创新的文化。”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副总裁和全球投资经理邹昊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已于5月29日圆满落幕,其间共有来自五大洲82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位华裔杰出青年代表汇聚北京,共同探讨中国发展创新之路。

  邹昊认为,要想为“中国创造”献力,华裔青年应该多回到中国看一看。他此行参观了中关村华创园及软件园,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关村对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其基础设施完全不亚于硅谷。”

  针对部分人才放弃创新型小公司转而进入国际型大公司的现象,邹昊认为这对于“中国创造”的实现不利。“想要尽快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就必须塑造起华裔高尖端科技人才的创业创新热情。”

  “由于创新需要众多投入和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将先进技术与人才带入中国能使‘中国创造’的形成更加快捷。”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对未来的展望,美国华夏学人协会国庆基金会董事陆晶认为,华裔青年发现良好的项目及技术,应与中国国内相关领域企业与人才对接、合作,将中国创新水平、设计制造水平提升上去。

  在新加坡从事数字传媒及社交媒体的新加坡中国商会青年团理事李晓君通过调查发现,中国的部分科技已经比世界很多地方都领先。

  他说,以微信为例,它几乎将其他国际同类产品的功能融合到一个手机应用中,是非常创新的科技工具。在很多国家,微信相当流行,而当大家了解到它是中国的品牌时,震惊于中国的科技含量可以做到如此之高,甚至比美国很多应用软件做得更好。

  “很久之前,中国总是把其他国家的电子科技复制过来,但是现在很多中国的科技公司,构建了精彩实用的创新模式。如今,中国在崛起,很多外国企业也在学习中国的科技。”李晓君建议华裔青年将自己所接触的先进理念与科技交流汇聚,为“中国创造”注入“智慧源泉”。

  荷兰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助理朱授恩指出,“制造”与“创造”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任何国家都会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两者结合也并不紧密。因此,中国甚至可以通过良好结合两者关系来超越欧美,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今,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博士毕业人数甚至超越美国。对此,朱授恩认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及海外人才资源是“中国创造”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华裔青年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他建议中国政府将优秀华裔创新青年引入中国的工作,给予创新人才更多柔性空间,加强华裔创新青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全球性的“华裔智库”,共同构建富有创造力的中国。

  中国制造2025,

  拉上市场一起干

  

  ■韩哲

  

  国务院近日正式下发《中国制造2025》,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成为中国制造未来发力的支点。工信部部长苗圩说,“互联网+”将是推动中国制造业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最大催化剂和引擎,而突破口就是智能制造。

  这是一个中国制造的王牌计划,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制造必须从对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透支中走出来,重新设计中国制造的名片。过去这两三年,高铁初步鼎新了中国制造的低端形象,但还远远不够,一个马桶盖就搅得中国制造不得安生。独木不成林,中国制造要比肩德日制造,还需要更多“高铁”站出来。

  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众望所归,但如何实现则是另一个问题。政府抛出一揽子的战略规划,对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进行研发扶持,对竞争环境进行规范和优化,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中国也不例外。在要素、土地、税收、信贷、股市和法治上予以支持,这都是市场可以预见到的。

  培育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政府积极发挥作用,世界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这也是经济学家林毅夫一直坚持的新结构主义立场,政府有意识地引导产业升级,负责在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的内在协调问题,契合“经济发展连续性的结构变化”。

  对我们有利的是,中国制造仍是赶超经济,对未来产业的轮廓有后发优势。但政府总是能够准确判断出哪里需要加大投资,知道哪些产业需要升级,是一个不太靠谱的假设。光伏产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此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是一柄双刃剑。若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须拉上市场一起干。

  拉上市场一起干,就意味着政府只负责制定规划,而不是大包大揽,选定若干重点企业大力扶持,将产业升级的希望押宝至此。虽然中国制造2025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典型,但必须也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府应做好本职工作,致力于市场环境的建设,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保证技术、人才、知识的自由流动和转化畅通,促成一个诚信和公平的交易体系,严格以“三个清单(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来对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得企业没有后顾之忧,使得企业愿意投资实业,使得创新能够获得匹配自己奉献的利润回报。能否在十多年前发掘阿里巴巴和马云,不是政府的擅长。能否营造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搞所有制歧视、刺激无数阿里巴巴和马云的市场环境,才是政府的擅长。

  如此,拉上市场一起干的意思就很清楚,政府在要素、土地、税收、信贷等支持上,面向的是整个市场和产业,而不是具体的心仪企业。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