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是煤炭行业整体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那边,是职工越来越渴求增加成功的感觉。跨在前行也难止步更难的门槛上,多少执著乌金事业的开拓者曾心生纠结。
如今,绿灯亮了。横亘在创新创效者心头的“矸石”终于落地。4月17日,兖矿集团公司经济运行分析会上,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希勇满怀激情号召员工积极投身大众创新、全员创效活动,以骄人业绩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为兖矿本部支柱矿井——东滩矿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层级贯穿、全产业覆盖、全流程融入”的多维度创新创效体系,充分调动每名职工的智慧、潜能和创造力,让创新创效的活力竞相迸发,形成“人人都是创新主体、人人都是创效单元”的良好局面。
草根发明,不可小觑的创新主体
“苍天有情日月星/大地有情四季声/井下深处真情在/矿工友情似春风……”这是东滩矿运搬工区生产一班职工李龙强最近写的一首诗。
53岁的李龙强初中毕业,干了一辈子信把工,他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许振超没有坚持学习创新实践的磨练,新时期产业工人杰出代表的行列里哪会有他的名字?如果白国周不是在第一线把学习技术当作最痴迷的事,他也不会成为煤矿安全的典范和基层班组长学习的楷模。”
“运搬工区的待遇虽算不上优厚,但也足以让我衣食无忧,生活体面。”爱唱歌、喜欢作诗的李龙强告诉笔者,文绉绉的诗歌再配上洪亮的声音,李龙强总能在劳累之余给大伙带来快乐。
他所从事的井下运输工作经常用到掩车器,安设、取出掩车器一直都是人工操作,尤其是运输超长大型设备时,把钩工经常趴到车底下掩车操作,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多,这个现状已持续二十多年。
今年年初,大伙提议:“你也搞个发明,让咱工作轻松点、安全点?”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龙强工作间隙与工友多交流、勤沟通,上井到家就开始查看资料、一遍又一遍设计图样。终于,方便、实用的“井下掩车器拿放装置”出笼了。
30个掩车工具投入到井下各岗点使用,效果怎样?运搬工区区长柏祥瑞现场做起实验,他一手握操作手柄,一手握操作杆部,使用掩车器拿放装置前端的钩槽挂住掩车器横杆中部,将掩车器平托起,放入车轮处将车掩牢,顺利完成掩车器安放工作。
4月30日,东滩矿表彰第六届实名操作法和优秀岗位能手,李龙强作为“矿车掩车法”的首创者走上领奖台。
“机器永远不能代替人,一线职工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力量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矿长郭德春介绍,职工创新“东滩模式”的最大特色就是“岗位创新”、“草根发明”。每年矿井产生的发明专利中,八成以上由一线职工创造。
新型实用,职工创效的核心特色
“是金子,也要学会主动寻找光源,让自己在事业大舞台上闪闪发光。”东滩矿党委书记韩开佩说,“从创新到发明,从小改小革到重大技术改造,东滩矿的职工创新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来运作:那就是‘草根发明’必须服务一线,创新成果必须是实用新型。”
王帅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于2014年6月,由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集团公司劳模王帅“担纲领衔”,围绕井下采掘工作,采取跨区队、多专业合作的工作方式,广泛吸纳集团公司劳模房新、采煤博士蔡先锋等7人“唱主角”,工作室承担的都是一线的生产技术难题,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作用在生产实践上,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
“起步晚不一定起点低”,王帅告诉笔者,“当一些工作室还在为工作场所大小、活动设施多少争议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推出了强化‘种子意识’、树立‘沃土理念’、开展‘春雨行动’、发挥‘光合作用’的‘苗圃计划’;当一些人还在怀疑工作室能不能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累累创新‘果实’中实现了自身价值。”
走进王帅劳模创新工作室,会看到一些职工下班后聚在这里商讨着什么,“我们坚持把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中的‘小诸葛’集中起来,鼓励大家围绕“1866”工程、采煤工作面高产高效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研讨和课题攻关活动。”
一季度,1307工作面过F2及EF116断层,落差7.3~13.5m,运顺高棚区装顶木料损坏造成顶板下沉期间,工作室成员盯在现场、认真研究,配合综采一区技术人员,通过超前制定过断层措施,严格割煤层位及顶板控制,加强现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面顺利通过断层。
工作室辅创人员刘相楠,充分发挥群体技术优势,带头完成机电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20余项。于宝兴打破“人过三十学艺难”的陈旧观念,积极投身设备革新和生产工艺优化,完成技术革新30多项,获得矿、公司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0多项,培养出20余名矿、集团公司、全国技能大赛技术状元等能工巧匠,今年五一前夕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最高礼赞。
在工作室带动下,一批创新创效成果从基层脱颖而出:“一种矿用断丝头、断管头提取装置”,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使用新型专利;“深部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煤矿井下智能化供配电系统成套技术开发和应用”列入公司科技创新计划。
添薪加火,创新创效活力无极限
鼓励职工及家属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煤炭销量,增加煤炭销售收入;对闲置设备、材料、配件联系客户予以出售或置换,盘活库存资源;成立项目组,组成团队对外提供劳务服务……“双创”活动成为着眼长远谋发展的新引擎。东滩矿制定下发工作意见,逐一细化分解到每个岗位,时间倒推,工期倒排,任务倒逼,激发“乘数效应”。
加快推进管理创新创效,深化全面市场化管理,完善企业内部各市场要素,以市场化升级经营管理。实施洗浴、就餐、乘车、健身“一卡通”;开展内部工程网上招标,仅洗车系统水管和地暖铺设两项工程就节约9万元;高效运作车辆租赁市场,减少车辆63台、司机47人,每年压缩维修费用200万元、定额费用800万元。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积极组织“学练树”劳动竞赛、 深化“工人先锋号”创建、开展“金点子、银点子”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的同时,东滩矿围绕系统优化、煤炭营销、降本降耗等,列出“创效清单”,职工医院率先实现对外创效,为赵楼煤矿职工家属查体22人创效0.22万元;幼儿园通过扩大招生提高收费标准创效26万元。完成风井看护工岗位货币化竞拍,定员由原来16人减至9人,节约人工费用58万元。深化减员提效,新增外派五轮山煤矿、转龙湾选煤厂138人,创效830万元。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该矿后勤服务中心利用废旧材料,几个单位联手打造胶靴烘干机,将烘箱中的管道与澡堂供热系统接通,利用电子控温系统将靴子烘干,同时也可烘干毛巾,不仅节约了成本,还解决了困扰职工多年的难题,被井下职工亲切地称为“烘靴神器”。
“大众创新、全员创效”不仅是一句口号,东滩矿职工正把它落实在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