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机市场产能过剩在经济新常态下愈发明显。兖矿集团东华重工作为多年来以机电成套装备综合设计、研发、制造、安装、维修等全面配套的企业,如何逆势突围?自去年整合后,他们以高端化、自动化、成套化、智能化为方向,以“核心技术+成套服务”的方式,探索走“智能”制造发展之路,在高端装备制造市场,抢占一席立身之地。今年1-4月份,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73亿元,保持了平稳增长势头,利润同比增加1801万元。
整合“1+1>2”的“智造”力量
核心技术是角逐蓝海市场的钥匙。东华重工班子达成共识,装备制造企业要想与国际企业实现同台竞争,必须根据用户需求,研发出自己的“独门绝技”。
东华重工历来重视技术研发。下属3家分公司和6个子公司均设有专业研究所,有自己的设计研究院和自成体系的研发队伍。但分散的资源无形中造成科研浪费。在统筹研发工作的过程中,该公司决策层决定整合分散力量,争取获得“1+1>2”的协同效应。
为了满足这种双重需要,东华重工技术委员会应运而生。机构成员平时“隐匿”在各专业岗位上,一旦接到公司联合研发的“激活”通知,就会马上投入“集体行动”。这支科研力量不但可以通过技术委员会这个平台集思广益,还能通过公司内部的网络虚拟平台即时交流研发进度,帮助项目召集人做出科学调整和决策。
技术研发重点围绕跟现有设备和技术有所契合的新产品展开。为调动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他们还对项目研发工作实施内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允许公司科研人员个人或几个人“组团”承包科研项目。该公司财务总监赵立国称之为“敞开门来搞科研”:“市场化的典型特征是能者上。我们就是要让有本事的人多拿钱,这样公司才能有发展。没搞市场化的时候,钱(科研经费)没少花,研发周期还挺长。这样进行市场化运作,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大大提高,还节省了不少经费。”
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液压支架是东华重工的拳头产品。目前,该公司已经具备生产8米以上、国内乃至世界同类型工作阻力最大、采高最高的液压支架的能力——即便在世界同台竞争中,也是一流水平。
东华重工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是根据市场的导向,针对液压支架及其他煤机设备的轻型化展开了新的探索,并去英国等相关测试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进行试验,以获得产品的更高品质。
“在装备制造业,专业化系统服务是一种新需求。我们有能力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源于有多年积累,以变应变,积极探索由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的转型。”赵立国说。
东华重工自主研发的煤矿井下巷道矸石填充机便是这种运作模式的产物。它属于国内首创产品,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和“山东省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称号。目前,已有30余台设备分别在集团公司各大矿井和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山西省东山矿业集团等多个煤矿投入使用。
金鸡滩矿主运输系统中的顺槽可伸缩皮带机,从带宽及功率上均居国内第一,是目前集团公司最大的井下输煤系统。该系统填补了该项目在兖矿及山东省的空白,经省级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他们针对用户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类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他们承担完成的国家战略工程——山西引黄隧道TBM后配套连续皮带机设计开发项目,实现了连续皮带机的国产化,打破了该型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成套装备产业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有效拉动了重工经营规模和效益水平的提升,并打造了以高端制造和成套经营为突出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外市场同步开拓
今年3月31日,东华重工刚刚与澳大利亚LDO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悄然打开了挺进国外市场的大门。
他们着眼长远发展,积极调研“煤”外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与国内外高端机构结合,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紧跟市场发展大势,积极研判,踏准鼓点,积极打造百亿重工目标。
今年以来,该公司按照集团公司百项重点工作部署,继续推进贵州、陕蒙维修基地建设。在服务集团公司发展的同时,拓展周边煤矿设备维修市场,积极推进再制造项目,通过加大再制造装备及大修装备的投入,推进综机大修由粗放修理向精细修理的转变,由原来的恢复性维修向改善性维修转变。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速新产品研发进度。
海工装备制造和军工产品是东华重工目前比较看好的新出路。根据海工装备和煤机装备在油缸等组件方面的共性,利用公司现有研发优势轻松转产;军工产品因为过高的质量标准而令大批制造企业望而却步,东华重工却恰恰看好其高品质当中的低竞争契机。针对这两个新方向,东华重工与中国石油大学签订联合开发协议,全速进入海工装备、油气装备等工程装备领域,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赢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