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场经济转型升级的暖风正在晋江吹开。
在这“风口”大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巨轮已经起航,“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晋江企业家们深知,要实现新发展,根本出路在创新,核心在科技。
■ 林源清
晋江人有“爱拼敢赢”的创业激情、“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为了见证和拥抱这波澜壮阔的创新大时代,晋江的企业家们正以过人的胆识、创新的思维、务实的行动挺立潮头。
对于晋江来说,当前最有效、最直接地推进创新就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机器换工”、“电商换市”为主要切入点,大力引导企业围绕主业,向“四大”(大数据、大生态、大文化、大健康)和“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模式)等领域拓展升级,推动企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让更多优秀企业家带领企业向创新型、智慧型企业发展。
机器换工减负上阵
3年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蔡宇祥初到晋江时,被眼前所见的制造业集群规模深深震撼,这里的产能远远超过世界上很多发达制造国家。
但他也发现了一个明显的短板,这里的自动化、智能化应用不协调,很多企业引进的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高端的设备,在生产线前段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非常高,但后段包装大多都是处于人海战术的现状,他形容为:“巨人的身子,侏儒的大腿。”
“这简直就是一大张白纸,在等待我们书写,这是多么巨大的创新创业空间。”满怀激情的蔡宇祥和晋江市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成立晋江-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整合哈工大庞大的智力资源,建立一支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20多个博士、10多个研究员在内的技术研发团队。
3年来,蔡宇祥马不停蹄带队深入晋江企业,提供上百套技术改造方案,其中22家企业列为“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比如,针对纺织行业常年面临的经编织机断线难题,他主持开发了“自动断线检测系统”,实现了断线自动检测、自动停机,避免坯布废品的产生,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华宇公司安装成功,全部投用后可为该公司降低次品率5%,节约原料1000吨,同时提高人力效率300%,节约人工成本1600万元。
近年来,为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晋江市委市政府从企业实际出发,出台一系列措施扶持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比如,对市政府引进的公共服务平台,各项补助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在政策的撬动下,短短两三年时间,晋江已引进国字号科研机构6家,建立4个院士工作站,创建省级以上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共49个,与20多家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79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这些机构入驻以来,累计直接服务100多家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多万元。
据统计,晋江现有32%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共524家)应用或部分应用智能化、自动化装备,拥有先进数控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2.3万台套左右。至2020年,晋江制造业将基本普及数控化,对先进数控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量达到20万台套以上。届时,各行业智能化改造替代人工累计将达
10万人左右。
电商换市跨界融合
新常态引发新概念,比如“互联网+”、“体育+”、“文化+”、“旅游+”、“绿色+”等概念,一旦与企业、与产品融合,其促进效应将可能是颠覆性的,甚至可以让一个产品变成一个产业。
跨界融合,催生大量商机,同时也考验企业的智慧。站在跨界融合的风口,与其被动冲击,不如主动冲浪。一批晋江传统企业通过先行先试,借助“互联网+”找到了新蓝海。比如,梅花伞借助网络游戏,实现华丽转身,突飞猛进;恒盛立足“爵士兔”品牌,引入“文化+”,形成以鞋服箱包与动漫产业相结合的立体产业;贵人鸟与虎扑跨界合作,引入“体育+”,成为国内体育第一股;利郎全面融入水墨和青花瓷等中国元素,在传统和时尚碰撞火花中,引领今年流行热潮;冠达星搭建云商平台,已经布局了2万个零售终端……可见,跨界融合,将创造海量新价值,成为发展新蓝海。
据统计,目前晋江30%生产性企业(总计约2万多家)运用电子商务开展B2B业务;20%的企业建设自有网站,全市共有6000多家淘宝商户;2013年晋江电子商务交易额380亿元,2014年交易额达500亿元,名列全国县级市前列。
对晋江而言,跨界融合优势明显、正当其时。因为晋江的产业雄厚、集群明显,为跨界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城市经大规模更新改造,正处于城市业态大繁荣、大发展的最佳时机,企业大可以借此契机,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2.5产业,努力在跨界融合中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