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高层密集变阵 汽车业进入人事震荡期

发布时间:2013-06-13点击率:955

 编者按 近期车企人事调整消息频出,广汽集团、北汽集团、吉利汽车、一汽集团等车企,均对高层人事进行了密集的调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汽车行业在经过几年爆发式增长之后,近几年步入了一个低速增长期,销量整体增长平缓,因而高管的变阵,也多重点放在营销方面。

  近日,业内高度关注的广汽集团人事调整顺利完成。广州日报消息,4日从广汽集团证实,这次调整包括广汽集团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投资企业如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的主要负责人等,被称为:“这是中国汽车界迄今为止最密集的一次高层换防”。该公司表示,这次适应性调整目的是为广汽集团的发展提供保障。

  此前不久的5月16日,吉利集团发布了人事调整消息,负责集团品牌、市场和产品战略规划的副总裁孙晓东兼任集团销售公司总经理,这是孙晓东加入吉利集团短短两年后,再度获得升任。

  孙晓东的人事调整,也仅仅是今年国内车企高层密集人事变动的一个注脚。

  据悉,今年以来,北汽集团、吉利汽车、一汽集团、广汽集团等车企,无论是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还是豪华品牌,均对高层人事进行了密集的调整。

  业界最密集高层换防

  在业内传出广汽集团大范围人事调整的消息后,广汽集团4日终于公布了最终的人事调整名单,集团副总大面积换人,同时集团旗下大部分合资子公司的中方“一把手”也被调整。著名汽车媒体人李潮称,“这是中国汽车界迄今为止最密集的一次高层换防”。

  6月4日,广汽集团正式发布公告称,决定免去袁仲荣常务副总经理的职务,免去黄向东、吴松、刘伟、区永坚及陈茂善的副总经理职务。此外,原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冯兴亚升任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广汽丰田副总经理李晖接替冯兴亚出任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广汽本田副总经理郁俊接替姚一鸣任广本执行副总经理;原广汽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秋瑾接替蒋平任广汽菲亚特执行副总经理;广汽集团副总经理,现广汽客车董事长及广汽吉奥董事长刘伟接替付守杰任广汽三菱执行副总经理;广汽集团旗下的商用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及商贸集团均有高层调整。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除冯兴亚外,原广汽本田、广汽菲亚特及广汽三菱的中方“一把手”均只担任集团副总经理,但具体分管业务未公布;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的中方“二把手”升为“一把手”,“三把手”升为“二把手”。

  广汽此次乘用车企“一把手”全部易人的背景是去年集团净利润下降73.46%。广汽集团称此次人事调整的原因为“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广汽集团自身产业升级、业务扩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据媒体报道,有接近广汽集团高层的人士表示,此次调整的推动力来自于广州市国资委国资监管模式的变革,未来广汽集团母公司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可能并入广州市国资委资产管理平台。

  广汽集团此前发布的2012财年财报显示,该集团连同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共同实现营业收入约1477.04亿元,同比下降约6.3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11.34亿元,下降约为73.46%。

  业内普遍认为广汽集团财报不佳是因为其旗下的主力合资企业广丰和广本近年市场表现不佳,且受到去年“钓鱼岛事件”影响,主要业务均与日系车有关的广汽集团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另外,刚刚投产不久的广汽三菱和广汽菲亚特尚未形成规模。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广汽集团总部增设了研究部、国际业务部、技术与信息化部、资产管理部和培训中心(分支机构)。在职能定位和部门的设置上,体现和强化了集团总部在战略规划、投资管理、资本运营、风险管控、人才管理及服务协调等方面的核心职能,进一步提高总部的管理水平和执行力。据广汽集团方面介绍,相信此次调整后,广汽集团将能够进一步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做实细分市场,持续巩固公司的行业地位和经营成果。

  据悉,按照广汽集团“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汽车产能达300万辆,销售收入达4000亿元,进入国内汽车业第一阵营。

  吉利高管变阵重提销售导向

  5月16日晚间,吉利发布人事调整公告,宣布孙晓东出任吉利集团销售公司总经理,同时仍然兼任此前集团品牌市场和产品规划副总裁职务。原销售总经理刘金良被任命为负责集团新能源汽车营销的副总裁。

  半个多月前,4月24日吉利宣布负责集团研发的副总裁赵福全离任,冯擎峰接任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职务。

  孙晓东于2012年10月加盟吉利集团,出任负责集团品牌、市场和产品规划的副总裁。此前孙晓东曾经任职于上海通用和PSA亚洲运营部。李书福认为:“孙晓东拥有丰富的汽车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经验,取得过不俗的成绩。相信他将为集团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做出贡献。”对于孙晓东的任命,业内普遍认为,沃尔沃国产项目即将在下半年投产,现阶段的吉利汽车需要一位有丰富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经验的销售人才与沃尔沃进行更好的沟通。

  而任命刘金良负责新能源汽车营销,吉利集团表示主要是为了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拓展力度。目前,吉利已经在新能源车上投入近10亿元,吉利EC7电动车预计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在国内外同步上市。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新能源汽车是吉利控股集团的战略业务板块,通过近年来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准备,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要抢抓战略机遇期,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希望他发挥经验和能力,组织资源,部署行动,使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工作取得迅速突破。”

  刘金良1995年就加入吉利汽车,已经为吉利汽车工作了18年。从2005年起开始负责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的销售工作。2007年担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了近6年。

  另据北京商报消息,自吉利任命刘金良为集团新能源汽车营销工作的副总裁后,康迪车业也在日前宣布任命刘金良为销售和营销副总裁。

  一位吉利控股集团的内部人士表示,刘金良是代表吉利集团出任康迪车业销售和营销副总裁,而合资公司的总裁也是由康迪科技董事长胡晓明担任,这属于合资公司成立后的正常任命。

  据了解,此次任命是在今年3月上海华普国润与康迪车业签署合资协议后的一次合作延伸。此前,吉利集团与康迪车业已计划合资成立一家康迪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从事投资、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及销售电动汽车业务。

  据悉,在吉利内部,曾有“四大金刚”的说法,这是指当时吉利集团四位副总裁尹大庆、赵福全、刘金良以及安聪慧。从2010年完成收购沃尔沃至今,“四大金刚”的职务都相应进行了调整,其中尹大庆和赵福全都因为各种原因卸任或离开,而刘金良和安聪慧的职务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四大金刚”的解体以及孙晓东的加入,吉利集团董事长书李书福的国际化战略诉求已经愈发明显。

  当然,“销售压力应该是吉利本轮调整的最主要原因。”这也是李书福对于孙晓东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在孙晓东的带领下,吉利希望能在前期转型基础上,更快地在销量规模和品牌层面与合资品牌靠拢。吉利集团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李峰升任北汽股份总裁

  发力自主品牌

  北京晨报消息,从北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北汽集团旗下多个业务板块负责人出现调整,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李峰接替韩永贵出任北汽股份公司总裁,韩永贵出任北汽集团常务副总裁,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职位由北京现代副总经理、销售本部副本部长刘智丰接任。

  北汽股份是北汽集团旗下的二级公司,出任北汽股份总裁的李峰今后将执掌北汽自主品牌业务,为此前接替董海洋出任北汽股份副总裁的梁国锋以及北汽销售公司总经理刘宇的直接领导。

  北京现代则是北汽集团旗下的三级公司,接替李峰出任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的刘智丰,此前为北京现代副总经理、销售本部副本部长。1972年出生的刘智丰堪称汽车界“少帅”,却是北汽的“老人儿”,26岁即出任原北京吉普销售计划科科长,是北京吉普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并先后担任过北京吉普负责全国销售的部门经理,北京吉普销售市场部副总经理,北京奔驰克莱斯勒和三菱双品牌的销售市场总经理等,刘智丰2011年3月出任北京现代副总经理、销售本部副本部长一职。

  这是北汽最近以来第二次调整旗下高管。3月份,梁国锋接替董海洋出任北汽股份副总裁,董海洋出任北汽国际总裁,刘宇出任北汽销售总经理。

  日前,北汽自主品牌首款中高级轿车绅宝正式上市,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赢得了业绩的一片叫好。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也难掩对绅宝的信心,他告诉腾讯汽车,今年北汽对绅宝销量的最低的底线是2万辆,高一点的目标是3万辆,“现在是5月,还有半年多的时间,这是我们计划的底线。”据北汽集团内部人士向腾讯汽车透露,绅宝轿车上市后,北汽将进入产品密集投放期,今年接下来至少有两款新产品投放市场,除此之外,北汽越野车公司的准备工作也在顺利进行。北汽已于近期将2013年产销目标从200万辆上调至210万辆。

  绅宝上市后,北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打造绅宝品牌,借助李峰的经验再合适不过了。李峰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加盟北京现代前曾任奇瑞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4年间,李峰创造了北京现代的销售奇迹,并在北京现代实现销量稳增的基础上提出了“PQB”带领北京现代成功进入“产品驱动”到“品牌驱动”的阶段。

  有分析指出,经过前几年的低谷调整,目前国内自主品牌市场刚刚恢复,并处于品牌高端化发展的关键时刻。无论是孙晓东在吉利获得重任,李峰调任北汽股份,还是安铁成对调一汽轿车,主要的是借助其曾经在合资车企的成功经历,扶持自主品牌的发展。

  高管换岗常态化

  可能为全面上市做准备

  一汽集团管理层轮换制,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一般每隔四到五年一汽集团下属的合资厂、自主品牌都会进行总经理级别的轮岗整个4月,一汽轿车共发了3个公告宣布其人事调整事项,市场一致认为,在负面传闻甚嚣尘上之后,一汽轿车的人事调整为其未来发展带来了“正能量”。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发布公告,宣布管理层人事变动,公司董事会选举许宪平担任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提名安铁成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决定聘任安铁成为公司总经理,华明耀为公司副总经理。上述三人任期均与第六届董事会相同。

  一汽集团旗下一汽大众和一汽轿车从4月27日起进行管理层轮换。现任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安铁成将出任一汽轿车总经理。现任一汽轿车总经理张丕杰将接替安铁成,担任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安铁成的空降为一汽轿车带带来了极大利好。在一汽大众总经理任上七年零四个月的辉煌战绩,尤其是其在任上合资公司旗下奥迪与大众两大品牌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让市场和投资者更加确信,安铁成有能力带领一汽轿车走向同样成功的发展道路。

  而在去年的7月份,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与一汽轿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葛树文职务互调,张晓军扛起了一汽自主品牌发展大旗,而葛树文则加盟一汽奥迪,担任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由此也开启了一汽集团人事调整的大幕。不过他们并不是第一对经历轮岗的总经理,并且轮岗也不限于大众与奥迪,一汽丰田、一汽马自达也同样会涉及。

  对于一汽集团大规模高层人事调整,业内普遍认为可能为全面上市做准备。

  一汽集团整体上市自提上日程至今已近6年,经过集团改制、繁杂的人员变动,2011年6月一汽成立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种种迹象表明,一汽集团整体上市之路已经越来越近。去年以来,一汽集团旗下的两大上市公司一汽轿车和一汽夏利净利润连续出现大幅下滑,虽然与一汽旗下的自主品牌销量不振密切相关,但也被众多券商认为是一汽集团或在为可能到来的换股吸收合并做好铺垫。而在人事调整完成后,一汽轿车的股价果然应声而起,涨幅已接近100%。

  4月11日,一汽轿车曾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控股股东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函件,因工作需要,徐建一辞去公司董事和董事长的职务,辞职后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这也被业内看作是加速推进整体上市的一个信号。

  戴雷上任 国产加速

  与自主品牌对大规模的人才争夺相比,豪华车也是纷纷调兵遣将,以便在增速逐步回归正常的市场中占据先机。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英菲尼迪宣布,为了更好地发展亚洲和大洋洲业务增长计划,自5月1日起,戴雷接任吕征宇成为新一任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总经理,全面负责管理英菲尼迪在华业务;而吕征宇则任命为英菲尼迪亚洲和大洋洲区域总经理,负责英菲尼迪在亚洲和大洋洲区域业务,但是不包括中国。

  至此,戴雷自从离开老东家华晨宝马之后引发的去向风波终于尘埃落定。业界分析认为,这次高层人事调整和之前的车型价格调整都是为了英菲尼迪国产加速铺路。

  同时,在今年车展上,英菲尼迪宣布了将于2014年在湖北襄阳率先国产的两款车型:运动型豪华轿车全新英菲尼迪Q50L和豪华中型SUV全新英菲尼迪QX50L。到2014年,英菲尼迪计划将在华零售网络扩大30%以上。显而易见,英菲尼迪国产进入关键时刻。此时,刚刚从老东家离职的“中国通”戴雷是推进国产化项目的不二人选。约翰·德·尼琛表示看中的就是戴雷在宝马在华合资项目中的精彩表现。戴雷在汽车圈人缘很好,因为除了母语德语外,他还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其在宝马时使宝马在中国的销量从2007年起增长了8倍,零售经销商网点也从70家增加至350家。

  在国产项目即将临门一脚的时候,吕征宇被调任新的职位,业界也有分析认为是明升暗降。约翰·德·尼琛赋予他的使命是,“通过丰富的经验,帮助英菲尼迪抓住在亚洲和大洋洲区域豪华车市场的增长机会。”

  另外,去年,受到中日钓鱼岛事件,以及豪华车市场争夺日趋激烈的影响,英菲尼迪并没有完成之前的销量目标,仅有1.6万辆。如果按照这种速度,5年内难以完成20万辆的目标,这也让英菲尼迪总部十分不满意。挖来戴雷,英菲尼迪希望借高层的调整,迅速扭转市场的颓势,对英菲尼迪去“日系化”、面向“中国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非常有利。

  与英菲尼迪通过更换高层,试图改变市场颓势一样。今年初,奔驰对中国市场领导层进行了相应调整,以尽快理顺渠道关系,缩小与奥迪、宝马两大品牌的销量差距。

  此外,宝马、沃尔沃等品牌也均通过高层的调整,调整市场策略,加码中国市场,满足各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业内人士指出,车企间的多轮人事调整,呈现出与之前不一的特点,合资车企反哺自主品牌,自主品牌人才争夺,豪华车中国市场人才之争日趋明显。这与日趋激励的竞争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有着极大关系,一方面是跨国车企对市场份额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自主品牌不断向上转型。

  自主品牌如今已开始与合资企业正面竞争,销售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引入有合资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企业的竞争无疑是人才的竞争。自主品牌对人才的渴求和重用正是脱离小打小闹,走向成熟发展的标志之一。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