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代替人工,将成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催化器,机器人生产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正逐渐被企业所接受,目前我国已成为亚洲国家中使用机器人年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广东省委省政府目前正计划组建珠江西岸智能机器人应用创新联盟,并建设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研究院的建设方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自动化研究所等70个单位。而顺德拥有3万家民营企业,未来3年计划累计投资500亿元以上推动工业技术改造,是珠三角城市中提出“机器换人”的主要区域。
问题:
“资金直接补贴给了国外公司”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少有的掌握自主国产技术的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伯基在论坛上坦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工保护政策,确实将机器人应用推上风口,但汽车电子企业对机器人应用标准要求高,80%都是用进口机器人;而江浙、广东的中小企业则多数属于被动式应用,这些企业尝试在用国产机器人,但目前企业为可靠性与质量,每年仅能量产20万套机器人,而在配套服务上则希望得到系统集成商和自动化科研院所的支持。
顺德的家电龙头企业美的集团于2012年大规模推动自动化改造,到去年为止已累计投入6亿元,目前约有800台机器人在各个生产线上使用。今年则预计投入8亿-10亿元,新增600台机器人。“企业希望的是小投入换来大产出与利润,在‘机器换人’过程中,目前首选还是国外设备,因为从各个性能指标上看,国外机器人本体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对后期维护的服务能力,相对国内机器人有优势。”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
“以前一台国产机器人价格是国外进口机器人的1/2,但随着外国公司在国内设厂,目前双方价格占比变更为2/3,国内机器人公司在价格上的优势在进一步缩小。”李伯基认为,国内公司需获得政府政策上更多的支持,否则应用企业首选国外企业,将不利于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
论坛上,也有企业代表直言,东莞是最早提出“机器换人”的珠三角城市,当地政府也制定了相关补贴机器人企业的政策支持,但最后大多应用企业购买的是国外机器人,公共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了国外机器人公司。
建议:“应鼓励
生产商与应用企业共同创新”
“中国企业在6年前才进入机器人本体生产领域,而国外机器企业在50年前就已进入,他们更多是伴随汽车产业的自动化生产需要而成长起来的;国内机器人公司也需要类似的产业环境,国家政策应鼓励本土的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与应用企业共同合作,解决共性技术难题,从而积累本土创新技术。”深圳众为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逸说。
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友则建议说,希望高校能多培养机器人技术研发人才,帮助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此外在机器设备的维护上,职校教育也需跟进。
“希望本土机器人生产企业可以学习西门子公司,送一批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到高校中,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就作为第一批‘客户’对机器人应用提出建议,同时作为研发的载体。”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张铁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