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开启新一轮产业竞争之战

发布时间:2015-06-30点击率:642

 策划词

  青海是中国冬虫夏草最大产地,来自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冬虫夏草研究室的数据显示:1970-1979年,在青海,虫草量人均日采挖量为3000根;2000-2009年,人均日采挖量仅为150根。过去20年,虫草分布聚集地海拔从平均3500米上升至4500米,每平方米草皮下虫草蕴藏量从30根减至1.5根。

  愈加严格的环保制度和日渐紧迫的虫草资源,使从业者在天然虫草身上越来越难获得高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也拉开了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大幕。

  冬虫夏草“人工化”打开新一轮产业竞争 

  眼下,天然冬虫夏草采挖季已进入末期。近两年来,随着产业需求与资源矛盾不断尖锐,“人工培育”潮流不断升温,逐渐成为冬虫夏草行业者新一轮竞逐之地。

  青海是中国冬虫夏草最大产地,来自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冬虫夏草研究室的数据显示:1970-1979年,在青海,虫草量人均日采挖量为3000根;2000-2009年,人均日采挖量仅为150根。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曹晖介绍,过去20年,虫草分布聚集地海拔从平均3500米上升至4500米,每平方米草皮下虫草蕴藏量从30根减至1.5根。

  愈加严格的环保制度和日渐紧迫的虫草资源,使从业者在天然虫草身上越来越难获得高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春江院士在此前举办的一个报告会上介绍,在中国湖北某地一座大型模拟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冬虫夏草培养基地内,已有冬虫夏草被批量培育成型。有关人士透露,其生长周期较天然虫草缩短一半。

  记者了解到,在青海玉树、四川阿坝、康定等冬虫夏草分布区,近年来从事人工虫草培育的私人机构越来越多,并且均有培育成功的案例。除冬虫夏草原草外,利用菌丝发酵技术,在培养罐内生产冬虫夏草菌丝的各地药企更是多如雨后春笋。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记者发现不少由药厂企业、科研机构投资的冬虫夏草保护区正在筹建,保护区规模从几十亩到几万亩不等,而关于“冬虫夏草人工野外培育”是保护区内的重要实验内容。“谁能率先抢下优质的草山进行研究实验,谁就有可能引领市场。”青海一家生物制药厂代表说。

  专家一致认为:虫草人工培育一定程度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危机,但人工虫草与天然虫草仍存差别,需国家出台冬虫夏草生产管理规范标准,使其合法、合理地进入市场。

  “应尽快呼吁冬虫夏草国家标准出台,国家标准就好比尺子,有了它,冬虫夏草生产、检测、检验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冬虫夏草天然原草、人工培育原草、冬虫夏草菌丝体、菌粉间共同成分和差别就一目了然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姚一健说。

  专家认为,冬虫夏草天然资源十分宝贵,人工培育冬虫夏草是行业发展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放松对天然冬虫夏草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冬虫夏草研究室主任李玉玲建议,冬虫夏草采挖以社区管理为主,根据当年气象条件弹性延长或缩短采挖周期,以保护草山环境。

  魏春江认为,冬虫夏草产区政府应加大招商力度,发展冬虫夏草工厂化产业,科学间歇性采挖,不但可以保护匮乏资源,还可以阻挡草原生态进一步恶化。随着未来人工冬虫夏草培育不断取得突破,资源地采挖虫草的牧民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当地政府应积极引导采挖牧民转向产业工人转变。

  “虫草产地的农牧民还可适当开发当地冬虫夏草以外的中藏药资源,增加收入渠道,以平衡冬虫夏草资源与农牧民利益。”李玉玲说。

  柯传奎:推进冬虫夏草产业化发展

 

  儒雅、富于艺术气息是70岁的柯传奎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企业家。30多年来,柯传奎致力于利用生物技术使冬虫夏草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得到保护性利用,运用制药技术实现冬虫夏草的产业化发展。

  他对冬虫夏草一往情深,“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所有的生物可归为三大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药的三大宝:人参、鹿茸、冬虫夏草。植物贡献的是人参,动物贡献的是鹿茸,微生物贡献的是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半辈子

  1968年,23岁的柯传奎从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毕业,1970年至今一直从事新药、保健食品生产、科研开发工作。他历任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等职务,现为杭州柯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谈起与冬虫夏草的情缘,他娓娓道来。

  1980年1月《光明日报》刊出的一条消息称:青海省畜牧兽医院草原害虫研究小分队,在研究草原毛虫的同时,对冬虫夏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使得身在杭州同样关注冬虫夏草研究的柯传奎非常兴奋。他立即向相关研究部门写信,询问是否分离到了冬虫夏草菌种。

  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系的沈南英回信告诉柯传奎,他从初冬的虫草蝙蝠蛾幼虫的“僵虫”(菌核)中,从春天新鲜的冬虫夏草体内,从冬虫夏草子座中,从冬虫夏草单个子囊孢子,分离到了相同的冬虫夏草菌种。

  1981年春天,沈南英到杭州寻找柯传奎,把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份冬虫夏草菌种留给了柯传奎。

  对于沈南英的举动,柯传奎介绍称:想把冬虫夏草的研究继续推进,必须要有相关的实验室和大型的设备,自己刚刚在杭州第二制药厂生产的庆大霉素的质量提高到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水平,并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国内众多制药厂家。由于这一贡献,有了属于自己的生物实验室。

  沈南英将科学研究冬虫夏草的接力棒交到了柯传奎的手里,柯传奎从沈南英手里接过冬虫夏草菌种后,先后使用了188种不同的配方培养基。到1983年5月,柯传奎在4个100毫升的三角瓶中收集到1克冬虫夏草无性菌丝干粉。

  致力冬虫夏草产业化

  柯传奎从1980年起花了十年时间主持率先完成中药一类新药第一代产业化冬虫夏草——百令胶囊。

  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菌物学会牵头,对自行申报的不同冬虫夏草菌粉使用DNA技术进行基因测试(亲子鉴定技术)。对测试的结果用“基因序列差别”或“基因相似度”的百分比来表达。

  测试结果表明,一种叫“蝙蝠蛾被毛孢”的菌种与天然冬虫夏草的基因相似度达到98%。这种相似度等于青藏高原上不同产地的天然冬虫夏草之间的基因相似度。

  对此,新华社曾发布消息“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测试,所用菌种和天然冬虫夏草相同,基因图谱与天然冬虫夏草一致:相关药理研究证明,产业化冬虫夏草的免疫调节作用更强,价格却大大降低”。这个项目的研究者正是柯传奎。

  柯传奎把2005年研制的第二代产业化冬虫夏草称为“柯氏冬虫夏草”。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他才能够回过头来,称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百令胶囊”为第一代产业化冬虫夏草。也只有这个时候,他才能够称自己终于破解了冬虫夏草的菌种之谜。

  2012年,柯传奎的第二代产业化冬虫夏草的研制,获得了卫生部保健食品的批文,产品取名为“柯氏牌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胶囊”。

  柯传奎给产业化冬虫夏草和天然冬虫夏草概括为“三同三不同”。三同是“相同的基因,相同的成分,相同的效果”;三不同是“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吃法,不同的价格”。就价格来说,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胶囊还不到同样用量的冬虫夏草价格的十分之一。

  柯传奎认为中国产业化冬虫夏草的路还很长,他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完成了一小部分——让老百姓能 ‘买得起,用得足,经常用’ 冬虫夏草。”

  2015青洽会·冬虫夏草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举办

  

  6月17日下午, 2015青洽会·冬虫夏草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在青海西宁康美药业中药城成功举行。论坛期间,康美药业与青海大学进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

  本次论坛作为2015“青洽会”分会场之一,继续秉承“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主题,由青海省商务厅、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康美中药城(青海)有限公司承办。论坛围绕冬虫夏草资源保护、资源合理持续利用、资源合理开发,进一步规范冬虫夏草的市场秩序和冬虫夏草产业化大健康应用等主题展开。

  前不久,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正式出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规划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冬虫夏草作为青海省独有的名贵藏药材,其自身丰富的药用价值及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促进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展示和保护、发展冬虫夏草产业,将其打造成西宁另一个名片,结合青海“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思及“开放合作,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并结合西宁经济开发区园区内中药材集聚及其藏药材研发特性,特此举办了2015青洽会冬虫夏草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在冬虫夏草产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内中医药龙头企业康美药业旗下的康美中药城(青海)有限公司承办。

  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骆玉林与青海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玉树州政府、省食药监局、省科技厅、省农牧厅、省环保厅、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园区管委会和青海冬虫夏草协会等相关单位领导,康美药业董事长、总经理马兴田,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许冬瑾以及冬虫夏草行业各个知名企业一同出席了本次论坛。马兴田在论坛上致辞中表示,作为我国中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康美药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在青海建设并运营国际冬虫夏草交易中心、玉树冬虫夏草交易市场与加工中心等产业项目,更与藏民、回民等少数民族建立了深厚友谊。今年5月,康美药业又再一次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20亿元投资青海(康美)中药材交易所、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医院管理服务平台以及向国家和相关部门申报康美中药材期货交易所、健康保险公司,进一步促进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升级发展。

  马兴田指出,推动青海省中医药特别是冬虫夏草产业发展,发挥青海省丰富而独特的中藏药资源,一直都是青海省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目标,也是康美药业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马兴田表示,各位专家在演讲中给冬虫夏草产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而康美药业与青海大学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这是资源优势互补、推动长期战略合作的重要举措。本次高峰论坛和战略签约必定能对青海的中医药事业,特别是冬虫夏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好地建设“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美丽青海。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邵鹏柱,澳门大学教授李绍平,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教授曹晖,青海大学教授、青海虫草第一人李玉玲教授,天一真菌生技农场总经理连啟西以及康美(北京)药物研究院总经理乐智勇博士等冬虫夏草产业研究发展领域的权威专家。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