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市场与政策的博弈

发布时间:2015-07-13点击率:919

  7月4日,政策再次呈现博弈高峰,暂停新股IPO。

  从7月8日以前的市场层面来看,市场行为以重挫为主要特征。六月中下旬以来,A股市场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形容下跌不为过。6月12日至7月3日,沪指下跌28.63%,创业板指数更是暴跌了33.2%。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最近15个交易日,已经有427只个股的股价被腰斩,还有954只股票跌幅为40%-50%,多家公司申请停牌。短短的三周时间,按照中登公司(截至6月26日)的期末持仓人数(5076.6万)计算,人均亏损近41.30万元。按照2014年全国人均年平均工资49969元计算,每人近三周约亏掉8年工资。市场博弈的结果是非常惨烈与快速的。

  在上述阶段,市场轨迹的选择行为显示为重挫,而政策的轨迹则护盘不断。从当前情况来看,市场博弈与政策博弈的激烈对决仍在继续。对此,作为A股市场的投资者,阶段内须理性看待市场的非理性下跌与政策效应的后期显现格外重要。

  任何股票市场,多空转换是正常的,“大涨之后有大跌,而大跌之后有上涨”是一个历史规律。从A股市场来看,创业板泡沫的破灭某种程度上是正常的,其股票品种的暴涨与暴跌是一个正常的多空转换,而对于估值优势明显的蓝筹股而言,部分内在价值明显的品种或正是逢低布局的较好时机。

  从中国A股市场历史轨迹而言,由于新兴市场的特色,市场与政策的博弈轨迹始终在市场阶段内进行。研究认为,此轮股市的暴跌也印证了多空转换的特色,只是时间周期上过于迅速与惨烈,导致大量品种股灾产生。此轮市场的典型政策护盘产生于大盘破位4500点之后,我们看到央行降息降准、证监会降低交易手续费、融资政策的展期、打击期指恶意做空、减少IPO发行量、成立保险投资基金、养老金入市征寻意见、增资中国金融公司、加大QFII额度等。据笔者观察统计,在6月12-7月3日,管理层先后出台了20多个利多政策,充分显示管理层对股票市场的支持力度,也体现出典型政策护盘轨迹,但从阶段内短期市场效果来看,市场依然选择向下重挫,这显然在某个阶段内,市场的做空博弈力量,暂时使得政策博弈因素让位。

  对于目前A股市场的大幅度重挫,笔者研究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就大阶段而言,市场与政策的博弈并不会总是向某个方向直奔而去,即存在阶段内多空转换的可能。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博弈双方的阶段性转换。具体为:

  市场的重挫是市场行为的反映。既然市场选择重挫,就一定有其正常影响因素,比如创业板前期140倍PE的泡沫,今年以来其下跌是必然;上海综指在5000点技术因素显示的顶背离与量增价滞;部分依据讲故事却无业绩支撑的重组炒作,其下跌后露出估值风险,下跌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证券投资学中有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在股市暴涨后,利空因素与技术因素的作用导致下跌也是一种正常反映。

  管理层维稳股市的态度坚决。从近期A股市场重挫的阶段内来看,管理层维护股票市场稳定的政策较为密集,从融资政策的展期到打击恶意做空期指等都明显的可以看到政策坚决与连续性,这些政策的累积在市场中会不断的形成影响,对于此类态度的政策信号,不要轻易否定,而要依据市场时机,阶段内引起重视。

  中国股票市场不会出现崩盘。此轮暴跌可以用股灾来形容,数百家股票短短数日,从前期高点股价腰斩,一些股票甚至跌幅高达73%,跌幅高达50%的股票也在不断增加。不少投资者说中国股票市场可能崩盘,笔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崩盘的概率为零,因为资本市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资本市场不可能崩盘,但市场化的过程中,绩差、问题品种的分化崩溃则存在较大可能。

  越是市场恐惧的时候也是机会挖掘期。对于投资者而言,实际上大跌正好释放了不少投资风险,也是在恐怖下跌过程中,寻找投资机会的较好时机,世界主要投资大师与资本市场成功案例来看,大跌过程中,选择业绩增长且股价调整幅度大,股价估值安全系数较高的品种,往往具有较好的时机性选择机会。

  远离部分暴跌但估值泡沫依旧的品种。观察认为,尽管市场出现重挫,未来市场可能反弹,但从投资角度来看,一些股票的估值风险依然极高,比如前期一些1000-5000倍PE左右的股票下跌而来,中期业绩继续大幅度下落,而前期大涨主要依据讲故事与重组炒作的品种,目前虽然股价腰斩,但总体PE市盈率依然泡沫明显。

  敬畏市场,不盲目做空与做多。此轮市场的暴涨与暴跌,说明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市场的力量终会有纠错时期,投资风险在股票市场的任何阶段均存在,只是幅度与时点不同而已,因此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不盲目的做多与做空。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