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决定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等事项,包括取消能源企业发展建设规划审批、铁路客货直通运输审批、出版单位变更登记等,下放电力业务许可、港澳台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审批等。会议研究确定了八条政策措施,把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放在首位。
引导信贷资金
支持实体经济
会议指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要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逐步有序不停顿地推进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扩大内需,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会议研究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一是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二是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全年“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三是支持企业“走出去”。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推进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工作。四是助推消费升级。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信贷需求,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五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扩大债券发行,逐步实现债券市场互通互融。六是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推广涉农新险种,试办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推动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七是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八是严密防范风险。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排查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提高监管有效性,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简政放权
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继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宣布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后,6月19日,决定再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包括取消能源企业发展建设规划审批、铁路客货直通运输审批、出版单位变更登记等,下放电力业务许可、港澳台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审批等。新一届政府在“简政放权”的疾步快跑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和好评。
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且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政府之手”不可或缺,但“政府之手”又不可太长,如何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成为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要务。
的确,这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如果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理顺,市场的动力就难以有效释放。尤其是在微观经济层面,各种政府管制、审批等限制性政策措施让企业难以自由、自主地从事经营和投资活动。
这是本届政府加快改革决心的体现。“把不该管的微观事项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该加强的宏观管理切实加强,做到事前审批要多放,事中事后监管问责要到位。这对促进民间投资、扩大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等都是一剂良药”,李克强总理在清晰的界定着“政府的角色”。
市场期待通过“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理顺各级政府间的关系”实现政府角色的回归。
相信,随着政府转变职能的成效不断显现,将极大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使改革红利惠及最广大的百姓。
金融“引擎”
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行至年中,出口增速下滑、PPI继续回落等提醒我们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如何进行积极应对?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努力发挥金融“引擎”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
众所周知,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质任务和需求,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也会像无源之水。但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并不等于货币政策要从稳健走向宽松。因为当前我国货币存量仍然居高不下,1-5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额超过9万亿元,已占2012年全年16万亿的56%。目前存在的信贷质量下降、资金周转率低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不能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效率,不仅会影响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可能成为金融风险发生的隐患。因此,要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发挥好增量资金的作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务院常务会提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八项要求,正是力图破解当前中国经济的若干难点。
比如,如何有效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核心就是要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实施停贷、发放并购贷等措施,将有可能充分发挥金融差别化信贷的杠杆作用,有效的促进产能过剩企业兼并重组,淘汰产能落后并且严重过剩的企业,进一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比如,“三农”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局如何有效突破?“三农”问题关系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小微企业是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经济细胞”,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信用缺失、信息不对称、金融业自身的“逐利”冲动等原因,融资难题一直掣肘“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两个不低于”,加大信贷倾斜,加强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既是企业本身的诉求,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诉求。
当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面对诸多亟待破解的经济难题,相关配套的一揽子金融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停,只有一步步走,只要对稳增长好,对市场预期好,对调动群众的信心好,循序渐进不停调结构,就能有预期的效果。
我们更应当认识到,在发挥金融支持作用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化解疏导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融资风险、两高一剩行业风险等等,同时防止在处置风险过程中引发新的风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这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与考验。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的金融改革的扎实推进和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