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搭凉棚,脚踏祥云,手持金箍棒,半空中的“美猴王”一个华丽的转身,著名影视演员六小龄童脚穿铮亮的“金猴”皮鞋,豁然出现在观众的眼前。精彩的广告片段,已经深深地保存在人们的脑海里。20多年过去了,金猴皮鞋在国内市场长盛不衰,在同行业中,一直以龙头老大自居。令人注目的是,金猴集团在做好支柱产业的同时,已经将经营的触角伸向了箱包、服饰、贸易、房地产等其他产业领域,形成了多元化、规模化、集团化、年产值达到150亿元左右的大型产业公司,创造了企业发展60多年不倒的神话。
6月17日,按照提前约定,记者走进了威海金猴集团总部,专门采访了山东省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金猴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柳富林。
记者:市场如战场,有高峰就会有低谷。金猴集团历时60多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成为妇孺皆知的民族品牌公司。请问推动金猴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
柳富林:金猴独舞市场60多个春秋,关键是有它的历史底蕴。当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老品牌要想生存,必须与时俱进,把产品开发创新、升级换代不断做好,不然的话,老品牌是站不住脚的,也不会发展。
金猴能够得到持续、良性发展,主要是把产品做到了极致,利用科技创新、新技术来提升传统产业。近几年,金猴创新研发了很多在国内领先、有特色的产品,比如,民用产品的功能性产品,国庆阅兵的主要产品,解放军、武警部队用的皮鞋和箱包,全部是企业独家研发生产的,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信任。企业在观念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改进,广泛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让各个层次消费者都能接受。
记者:“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已经成为经典的广告台词。名人代言,加上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让金猴皮鞋唱响大江南北、红遍长城内外。当年,“秦池”酒业、“孔府家酒”同样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产品广告,但是昙花一现,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那么,金猴是如何把握机遇、抢占先机的呢?
柳富林:俗话说:有名走遍天下,无名行而不远。从1980年开始,金猴集团就开始注重品牌的建设,靠创造名牌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创品牌,金猴也算是行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1995年,金猴拿一年的企业利润在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月的广告,开了全国皮鞋广告的先河,结果一炮打响,“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成为大江南北耳熟能详的“名言”。
1999年金猴皮鞋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金猴皮鞋又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随后金猴皮具也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目前金猴集团是全国同行业唯一拥有两个驰名商标和两个名牌产品的企业。
记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猴从小作坊手工制作,到今天高科技、现代化的流水线、规模化生产,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创业的曲折与艰辛局外人是难以体会到的。那么,金猴的“雪球”是如何滚大的呢?
柳富林:60年前,在威海供销合作联社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该社7名职工集资1900元钱,成立了“威海市新生皮革生产合作社”,这就是“金猴”的前身。当时,合作社拥有2台手摇底机、1台手摇打光机和1台缝纫机,职工17人、厂房112平方米,日产皮鞋3双、布鞋13双。在以后的岁月里,小作坊几易其名,1979年更名为“威海市皮鞋厂”。直到1990年,“金猴”还不过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固定资产仅有400万元。当时,不用说逐鹿国内市场,就是在山东、胶东市场也属“后生”。但是,金猴人天生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面对皮鞋行业群雄并举,独资、合资、集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形势,他们大胆转换经营机制,很快就后来居上。
从1990年开始,金猴就认准了一条“大投入、大产出”的发展思路。尽管当时企业条件不好,厂房拥挤、设备落后,但是,在“先贷款盖厂房,还是先集中资金抓生产”的选择面前,金猴选择了后者,在投入上不惜财力,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对原有厂房进行改造和扩建,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同时增设加工厂家,补充生产能力。先后投入数千万元,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和必须的单机专用设备;改、扩建了8000平方米的生产大楼,新上了两个高档鞋车间,而且还跨出厂区建分厂,使全厂机械化程度达到80%,皮鞋日生产能力达到了10000多双。
记者:在形成一定的规模、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企业的“掌门人”往往会居功自傲,停滞不前,或急流勇退。一个庞大的产业帝国,有时会随着负责人的退化而陷入滑铁卢,甚至倒闭。金猴是用什么法宝,来提高企业发展力、产品竞争力的?
柳富林:创业艰难百战多,创业难,守业更难,突破守旧的思想是难上加难。1992年自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们进行了多次的、脱胎换骨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理清了发展的思路。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猴于1998年以资产买断的方式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更加规范灵活,为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当然,政治改革需要“城南立木”,企业发展同样需要“言必信,行必果”的果决与雷厉风行。1992年,有个产品设计员因为设计了一款新产品,产销量超过10万双,公司果断奖励他1.8万元。在当时,这算是一笔“巨款”。
众所周知,皮鞋生产进入门槛低,特别是八九十年代,温州等南方大大小小的私企大量涌入,低价倾销,市场竞争白热化。如何寻找企业的“蓝海”?2007年,金猴抓住我国军队被装采购改革、面向社会公开采购的机遇,利用企业的技术、规模和品牌优势,大力开展军品研发。目前,金猴集团已经成为军鞋、军包、军腰带的核心研发和生产主力,产品亮相国庆60周年大阅兵。同时,金猴集团还根据市场需求,把部分军品技术用于民品生产,既提高了产品档次,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较好地带动了内销市场的发展。2010年,企业研发的一款富有军人特色的“功勋鞋”深受消费者欢迎,产销量达30多万双。
记者:在做好主业皮鞋的基础上,金猴先后上了金猴皮具箱包、服饰、国际贸易、房地产业等项目,这些项目正处在发展起步阶段。企业做大了不一定就是强,做强了也未必就是大,大与强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那么,金猴在今后的经营中,如何做到主副业协调发展呢?
柳富林:当前,房地产产业发展迅速,金猴房地产公司已迈入山东省同行业50强。投入1.2亿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北方皮具生产基地——金猴皮具工业园,园区配套、设备均达到国内一流,拥有当今世界水准的台湾箱包流水线8条,年可生产各类皮具280多万件。自去年以来,金猴从行业内高薪招聘了部分优秀管理和贸易人才,通过不断提升生产技术、研发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升,新开发出口样品400余款,产品顺应了欧、美、日、韩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流行趋势,并兼顾了俄罗斯、中东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主要风格。同时,还要在服饰方面打出品牌,做大规模。
记者:集团要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来提升干部员工的“幸福指数”,实现干部员工的“中国梦”?
柳富林: 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干部员工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集团的幸福指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公司和谐的水平。一年的企业靠管理,十年的企业靠制度,百年的企业靠文化。在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靠什么站稳脚跟?靠什么搏击市场?靠什么笑傲“江湖”驰骋四方?拿什么打造百年企业?在物质基础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主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实现干部员工的“中国梦”。
最后,柳富林董事长用坚定的语气对记者说,金猴集团在今后的发展创业中,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平台,加强自主创新,打造出中国最为舒适、健康的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