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药一再告急,国家兜底不能缺位

发布时间:2016-06-13点击率:1294

   鱼精蛋白的供货价只有十几元,虽然是必用药,但用量总体不大,企业生产的经济驱动力不足。因药品价格低、几乎没利润,企业不愿生产,因而导致药品短缺、影响患者治疗的情况屡见不鲜。专家表示,除了心脏手术必需的鱼精蛋白,还有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麻醉用药氯胺酮等,也都是紧俏药品,个别药品甚至出现“一药难求”的现象。(6月2日《北京晚报》)

  救命药短缺、告急,“一药难求”的现象,明显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救命药之所以缺失和告急,离不开市场趋利的基本冲动影响。用量少,还利润低,药企自然不愿意生产,至于患者买不到药,“只好等死”,又“关我药企什么事”呢?

  这也是市场机制的不讲道德、盲目与失灵之处。那么,依据我们实行的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来衡量,对这种救命药短缺的情况,该如何应对呢?无非两种思维:一是放开价格,让其完全市场化;二是国家来为救命药兜底,让市场之外的看得见的“第三只手”来进行调节。

  其中第一种情况,当下明显是行不通的。因为价格调控的办法本身无法“一招灵”,而且放开价格之后,难免出现天价,让老百姓承受不起。这背离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基本目标。

  而第二种情况,即建立国家兜底制度,此前我们并非没有。比如药品储备制度,其建立已经多年。但诸如鱼精蛋白之类的药品,为何却一直没有被纳入储备库呢?

  教育与医疗等,是国民基本生活保障项目,其不像大白菜,更不像衣服,可以完全进行市场化。因此,保持医疗公益性、充分化教育义务性,这是民众之需求,也是国家存在、发展与壮大的根本。当然,保持医疗公益,并不等于完全不要,甚至拒绝市场。但最起码,保障公立医院,储备救命药、廉价药等,是政府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因此,面对一再喊急的“救命药”,理应建立与启动国家兜底制度。由国家鼓励生产,然后进行必要储备,患者在需要时,到储备库中领取或平价购买。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