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八”思维淡出中国宏观政策的舞台

发布时间:2013-07-17点击率:796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半年报”数据。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速定格于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

  对于7.6%这个数据,乐观者认为二季度7.5%的增长好于预期,而悲观者则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很大。尽管经济增速“只有”7.6%,但经济运行平稳,衡量宏观经济的诸多指标处于良好的状态。特别是,这些数据的取得,是在中国经济很多矛盾和问题显现,高层下决心调结构,以及全球经济极其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取得的。

  面对外界的恐慌和争议,李克强总理最近三次提及稳增长,特别是在7月9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明确提出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笔者认为,李克强总理的“两限论”起码包含三个基本的政策命题:其一,调结构和促转型是本届政府的核心任务,但调结构也好,推改革也好,都必须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下进行。因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回归常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要避免经济大幅下滑“失速”造成难以控制的灾难性的结果。因此,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将下滑至3%左右的硬着陆的猜测是不现实的;其二,宏观政策合理的区间,既要使经济增长和就业不低于政府的预期目标,也要使物价等衡量宏观经济健康的重要指标不超过民众的承受力。所以,克强总理所言的“上限”和“下限”并不难猜测,年初政府制定的7.5%的增长目标、900万的就业以及3.5%的通胀是宏观政策的三个“触发点”,如果经济增速不低于7.5%,不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和严重的通胀,政府的调结构和促改革的努力不会停止;最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破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仍然是推动改革,打造中国经济的3.0升级版,这将是“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

  基于此,笔者认为下半年出台刺激性政策的可能性极低。上半年管理层主动调低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且刻意在消磨多年来的“保八”思维,并且通过一系列锐意改革的举措,包括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降低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措施来解决积累的问题,是一个不错的开局和信号。下半年宏观政策仍然会坚持正确的选择,根据中国经济转型期和解决过剩产能等特点,出台一系列关键领域改革、和扩大消费等措施,走正确的路,而不是回到以前经济一旦下滑就出台短期刺激政策的老路。“保八”也许就此悄然淡出中国宏观政策的舞台,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而言,平稳消除资产价格泡沫、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通过改革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将成为政策的主旋律。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