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郏县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四集一转”、三规合一,按照产城融合,产业集聚的发展要求,持续提升承载能力、吸引能力、支撑能力、带动能力、发展能力和保障能力,推进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40家,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7个,总投资近150亿元。产业集聚区先后被河南省政府授予“发展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2012年度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区”。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空间发展规划》等六个规划,实现了“三规合一”,引导主导产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全面推进城区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集聚区延伸,无缝衔接、功能共享。先后投资4亿元,修建道路40公里并进行了水、电、路、气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集聚区与城区连接地带建成了行政办公中心、第三人民医院、学校、文化中心、休闲广场等,总投资10亿元;完成投资3亿元,开工了职工公寓、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产城一体、融合发展。
优化服务环境,提升吸引能力。一是对入驻项目实行“五个一”制度(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目标,一抓到底),履行“三个零”(用地企业与群众零接触,部门为企业服务零距离,行政审批费用零成本)服务承诺。二是定期组织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评议,服务好不好,企业说了算。三是开展“有事来找我,我为您服务”活动,及时解决企业困难和反映问题,2012年以来,共受理企业反映问题137件,已全部解决,满意率达100%。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带动能力。确定主导产业后,通过编制产业链图谱,先后引进国内煤机行业100强的平煤机和省政府确定的后备上市企业圣光集团落户产业集聚区。平煤机落户后,我们严格兑现承诺,为项目建设搞好贴身服务。抽调专人,成立平煤机建设指挥部,吃住在工地,随时解决建设中的问题;依托职业技校,由县财政出资为其订单培训技术工人450名;投资4000万元,专门为该公司铺设了38公里天然气管道;该公司的入驻,先后促成了煤神机械、艾通机械、鼎盛机械、德科机械、宏鹰煤机等机械加工项目扎堆落户,产业关联度不断提高,配套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产业的集群发展。
围绕圣光集团,我们致力于构建医疗器械孵化园。采取“四个利用”、“四项统一”、“两方共赢”的“四四二”的模式,以圣光集团为产业龙头、筑巢引凤、以商招商。“四个利用”即:利用圣光品牌、利用圣光批号、利用圣光销售网络、利用圣光厂房;“四项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两方共赢”即:圣光集团“借鸡下蛋”,迅速壮大规模;投资伙伴“借船下海”,快速发展。目前,孵化园已入驻医用类项目60余个,生产无针注射器、安全式留置针、无菌塑柄手术刀等150种产品。我们将依托圣光集团,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医用制品生产基地。
围绕主业招商,提升支撑能力。一是产业链招商。绘制主导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招商选资企业谱,理清主导产业上下游关键环节和配套关联产业的龙头企业,明确招商选资目标。二是县级领导县直部门组团招商。每个组团由县委常委任团长,县直单位“一把手”为成员,选调骨干力量成立招商分局,走出去招商,围绕主业力争在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龙头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出台主导产业招商优惠政策,加速产业集群。
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发展能力。一是严格规划管理,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完善约束机制。严格按照省政府批准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和功能布局安排项目。三是加强存量土地管理。采取盘活土地法,把原有停车场、闲置厂房等分散的建设用地进行收购征用,进行盘活,共盘活土地426公顷;采取政策激励法,用政策激励“乡让地、县让利”的办法,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置换建设用地,已置换用地307公顷;采取让利于民法,制定得力措施授惠于民,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免费对1000多人次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优先安排2000多名失地农民到集聚区内的企业就业。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保障能力。成立了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区内的规划建设、招商选资、服务管理等。同时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东城街道办事处,把产业集聚区所辖6个村庄划入办事处,实现了产业集聚区与办事处在空间范围内的套合。东城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产业集聚区征地、村庄城乡一体化改造,群企关系、安全稳定等工作。为加大协调力度,又把发改委、国土资源局、建设局等19个县直部门列为管委会成员单位,并明确成员单位负责人,制定了管委会成员单位重点工作推进会和专项工作协调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