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部”迈开 “走出去”的坚实步伐

发布时间:2013-08-16点击率:823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可能会从政策环境、精神动力、苦干实干等方面,总结几条企业成功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只是一般层次的认识而已。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在总结自己企业成功的经验时,总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既有冷静客观的新思维,更能让人感受到企业紧扣经济发展新潮跳动的脉搏。在与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探讨“总部经济”及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记者又一次见识了这位“特钢之王”的“成熟”。

  

  “总部经济”:

  打造“天工梦”的“井冈山”

  

  “总部经济”这个话题,并不是记者“剑走偏锋”而提出来的,完全是基于对朱小坤多年的了解,觉得他对新理念、新事物的认识与实践常有先人一步的敏锐。果不其然,一接触这个话题,朱小坤就深入浅出地谈了他的观点。

  朱小坤说,自从北京市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国内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以来,他就对这个经济学理论给予了关注。他对专家对总部经济概念的界定非常认可:“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在这位颇有思想的企业家看来,“总部”其实就是一个“基地”,一种基础。他打了一个比方说,毛泽东几十年前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阐述了根据地井冈山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使天工“丹凤朝阳”,在前巷这个穷乡僻壤建立了一块根据地,成为我们创业发展的“井冈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凭着小小的麻花钻,打造出了“天下无处不天工”的大好河山。

  朱小坤接着说,总部经济一旦形成,就可以给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外溢效应,比如税收供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在这些方面,天工是深有体会的。可以说,总部经济的发展,无论对于企业自身,还是对于地方经济建设都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他举例说,我们的“邻居”吴仁宝领导的华西村,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根据地的建设上,是“总部经济”发展的一个了不起的典范,也是我们天工学习的一个样板。正如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同志所说的那样:实际我们所做的事,都是按照中央的精神去办。

  这位董事局主席对记者表示,纵观天工三十多年的裂变发展,不仅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而且得益于自身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优化,才使得总部经济有了长足的快速发展。换句话说,我们一个又一个“天工梦”能够梦想成真,“总部经济”功不可没。某种意义上,没有“井冈山”,就没有“星火燎原”。对天工来说,“天下无处不天工”的恢弘景观,正是从“总部”开始产生“核裂变”的。

  

  “天工梦”

  在“总部经济”的舞台上龙飞凤舞

  

  记者的采访记录上有一篇这样的材料:2008年7月,朱小坤在一次题为《国际化:天工二次创业的愿景》的全厂工作报告中,曾经对“天工梦”做过这样的表述:梦是愿景,是一切美好理想的母体,是成功和辉煌的摇篮。今日之天工,就孕育于1981年的那个初夏,前巷村一群年轻人的梦想里。

  还是围绕“总部”的话题,朱小坤在深情地回顾了30多年前的往事后接着说,不过,真正意识到“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还是从上马麻花钻开始的。那时候,我们“以民族责任感振兴产业,以社会责任心发展天工”的创业理念已日益明晰,从原来的跟着“感觉”走变成了跟着“自觉”走。正是这种“自觉”,天工的“总部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才从前巷的一家乡镇作坊,成长为位居世界特钢三甲的强企。

  看看天工国际的历史沿革,我们对天工“总部经济”的发展情不自禁地生出了一种惊叹与敬佩。记者看到,天工“总部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路线——

  1987年 开展高速钢切削工具生产业务

  1992年 集团开始生产高速钢

  2002年 成为“全国机床工具出口创汇十佳企业”之一 (往后连续4年取得相同荣誉)

  2004年 获得“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荣誉

  2006年 获得“全国切削工具制造行业排头兵”荣誉

  2007年 集团在香港上市

  ……

  现在的天工“总部”,已是一块苏南大地根深叶茂、繁花似锦的“井冈山”。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高速钢及高速钢切削工具生产企业,天工国际集团位于江苏省丹阳市,盖有52幢总面积达76,610平方米的高速钢生产厂房、39幢总面积达49,146.28平方米的高速钢切削工具生产厂房及5幢总面积达63,280平方米的模具钢生产厂房。大规模生产设施加上纵向一体化的业务模式,使集团稳占行业的领导地位。同时,集团还是一家拥有策略性销售网络的领先高速钢及高速钢切削工具制造企业,产品出口至全球超过35个国家逾160余家国际知名工具制造商及零售商,品牌及产品质量广为国际所肯定,2006年获颁“中国驰名商标”及获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朱小坤告诉记者,天工“总部经济”的发展伴随着难以言传的艰辛,但由于“根据地”基础牢固,所以在困难面前仍能逆势飞扬,笑傲江湖。1998年的经济危机无须多言,发生在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天工的“总部经济”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当然,结果也是“前所未有”的:

  2010年,集团产品销售量同比增长100%,2011年同比增长70%,2012年同比增长30%,利润创历史新高。这些业绩的取得,没有“总部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是不可能办到的。

  截至目前,集团上下同欲,在“总部经济”的舞台上龙飞凤舞,大力弘扬天工精神,以“树百年天工,创知名品牌”为目标,拓展出国内及国际发展的广阔市场,继续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领衔主演”。

  由此可以这样说,“总部”有多坚实,“舞台”就有多广阔;“舞台”有多广阔,“天工梦”就有多辉煌。

  “走出去”:

  立足丹阳,辐射全球

  

  谈及抢抓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机遇,朱小坤再次展现出一个全国优秀企业家的“成熟”。他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关权威资料表明,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大国。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趋势。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国家果断制定出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方针政策,这也给天工“总部经济”的更大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壮丽的“丹凤朝阳”的舞台。

  其实,早在几年前,朱小坤就已多次随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去”。今年3月,朱小坤应国家商务部邀请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非洲并参加中非商贸活动。作为又一次“走出去”的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对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至今激动不已。他告诉记者,此次随习主席出访非洲参加经贸活动,他通过拜访天工稳固的南非知名客户SOMTA公司,进一步巩固了天工国际的南非市场并开拓了新的合作领域,为开展多项贸易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天工下一步的海外战略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和前景。

  朱小坤对记者表示,2013年,天工将继续“立足丹阳,辐射全球”,抢抓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机遇,放远眼光,在美国、印度、韩国、我国台湾已经成立销售分公司的基础上,继续在全球增设销售分公司,扩大天工国际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具体说来,在加快丹阳总部发展上,天工将强化总部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为丹阳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投资16亿元,准备在丹阳开发区兴建天工精密特钢企业,上马一套世界最先进的全自动炼钢生产线,新上2台30吨中频率+LF+VD治炼装备,向世界更高端的工模具生产领域进发,新增销售100亿元。

  二是在已经建成江苏省工模具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再投2亿元,筹建新材料研发基地,聚集世界新材料高端技术人才,利用研发基地和人才优势,3年内使天工真正成为国际性新材料研发中心,牢牢把握新材料领域的世界话语权。

  在加快全球布局,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天工“出手阔绰”,几次投资都是“大手笔”:

  一是投资2000万元,在美国成立第二家销售分公司,更多地占领美国及周边国家高合金材料市场份额;

  二是投资2000万美金,在俄罗斯成立销售分公司,在特钢产品已在俄罗斯形成销售的基础上,更多地占领俄罗斯的特钢市场份额,成功打响天工产品在饿罗斯市场的美誉度;

  三是投资1000万元,在意大利成立销售分公司,占领意大利及周边国家特钢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

  四是考察马来西亚的精密汽车刀具市场和当地鼓励开设工厂的相关惠企政策,并进入实质性的项目投资阶段,进而规避中国劳动力紧缺和成本上升难题,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朱小坤信心百倍地告诉记者,国内的高速钢市场我要全部拿到,国际的至少拿到50%。凡是能用到高速钢、模具钢以及切削工具和钛合金产品的领域和地方,都要有我的产品,真正实现“天下无处不天工”的目标!

  企业家日报记者点评:“总部”其实就是“基地”,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企业而言,“总部经济”的大小,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企业实力的强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铁还须自身硬”的反腐箴言,用来形容企业实力也不无道理。

  其实,“道理”很简单,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没有坚如磐石的“总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还谈什么“走出去”?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