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个人收入/周围人平均收入)*(未来收入预期/现在收入)*(个人收入/生存成本)*个体差异
幸福主要与收入相关,这是肯定的,也是经验可以证明的,但这种相关主要是比较性,这种比较又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是个人收入与生存成本的比较,生存成本越高,幸福感越差,生存成本越低,幸福感越强,中国80年代的时候是幸福感是最强的,这是因为当时收入在不断增长,生存成本却变化不大,因为幸福感很强,而到了21世纪,随着教育、医疗和住房三大改革的推开,中国人的生存成本骤然升高,因此中国人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差。
其次,幸福感还来自于周围人的比较,个人收入高于周围人收入时,幸福感更强,个人收入不及周围人幸福感就差,这种周围人可以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社区,单位或是所在城市,主要是自己见闻所能及,且比较关注的范围。
第三,幸福感还与未来预期有关,如果现在收入很高,而对未来预期收入不稳定,那幸福感就会很差,如果未来有稳定的预期,那幸福感也会很强。这一条可以从古代的养儿防老和现代的社会保障来证明,在古代,养儿防老其实也是一种收入预期,而现代社会保障中的养老金制度也是这样,总之未来收入预期越稳定,幸福越高。
最后,幸福还与个体素质有关,主要是心理素质,是心理承受能力,而非欲望。
现在有几种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否认幸福与收入有关,而将其看做是纯心理的因素,这样会误导决策者,而且是错误或是别有用心的。
另外我们仔细观察这个方程式就会发现,幸福与过去的收入没有关系,因为过去的收入对应过去的生存成本,现在的收入对应现在的生存成本,如果收入升高很快,而生存成本增加的更快,那幸福感照样不会增强,反而会降低,所以那些以收入升高来批判民众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根据上面的公式,要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可以从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入手,民众生存成本低了,幸福感也就自然强了,也可以从建立社会风险的防范机制入手,社会风险越低,民众的幸福感越强,
当然,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也并非笔者一人在研究,前人也有些研究成果,这里笔者也进行一下比较。
幸福=效用÷欲望
当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幸福作为一个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时,他就已经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从这个公式来看,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幸福时,我们假定欲望是既定的,即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作是既定的,当欲望既定时,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而效用则指的是人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动)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的各种物品越多,所得到的效用也越大。因此,在某一阶段内,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
不过,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从某种角度看来,无论效用有多大,与无限的欲望相比,幸福都等于零。
萨缪尔森这个方程式的缺点有两个,一个是太简单,太理论化,没有跟一些具体的项目挂钩,其次是欲望挂钩之后,更给了一些人推脱的借口,比如人们一说不幸福,那些人就马上拿起伦理的大棒批判人们欲望太高,不但问题解决不了,反而起到了坏的效果。
英国科学家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P+(5×E)+(3×H)
日前,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经过1000多人的测试,英国科学家们已经成功破解了人类最大的一个疑团———“幸福的秘密”。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有一个方程式:幸福=P+(5×E)+(3×H)。“P”代表个性,包括人的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和交友状况。“H”则代表人类更高一层的需要,包括雄心、自尊心、期望值、幽默感。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说,他们还发现同一因素的重要性因人的性别不同而有差异。接受调查的男性中,每10人中有3人说,自己喜欢的球队赢球让他们感到幸福。女性中,每10人中有7人说,和睦、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让她们感到幸福;每4人中有1人说,成功减肥会让她们幸福。此外,调查还发现,“浪漫”、“加薪”和“个人爱好”等对男性比对女性更重要,而女性则更注重阳光灿烂的天气。
早在3年前,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就报道,英国有两位数学家调查发现,“俊男美女”会毁掉他人的幸福。许多人在“找对象”时,往往想找电影明星那样的美丽英俊的伴侣,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他们的不幸福。
这个方程式来源于问卷调查,也就是先设定几个问题,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求出一个概率统计数,而且问卷中提出的问题并不科学,而且是一些心理学家鼓捣出来的,一看就缺乏经济学常识。这并非科学的研究规范,更像是新闻媒体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