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打压楼市 港人赴深圳置业掀狂潮

发布时间:2013-08-26点击率:768

8月18日,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幅度惊人,同比涨幅分别高达18.3%、17.4%、17%和16.5%,深圳房价涨幅全国第三。

  自去年10月底,香港政府推出高额税负政策打压楼市。随着香港楼市的“疲软”和渐趋走跌,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开始看重整体仍趋上行的内地楼市,从今年初起港人在深圳置业比例明显增加。

  从美联物业120家中介地铺的监测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在深圳置业的港人比例达20%以上,而这一比例在2012年底时只有10%。

  业内人士认为,当“面粉”的价格再次超过“面包”,调控变为“空调”的风险也在逐渐加大。对此,政策制定层面通过行政手段加以干预存在一定必要性。

  有关专家表示,近来港人内地置业并未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明显影响,但是内地房地产市场将继续受土地投入成本持续增加、内地银根及土地供应紧缩,以及新一轮限外政策等因素影响。这对于港人内地置业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太好的消息。

  

  港人深圳置业势头强

  

  近期,深圳楼市迎来推盘高峰,据统计,8月10日共有4个楼盘开盘或加推,吸引了大量的看房者,其中包括不少来自香港的置业者。

  深圳福田某楼盘首期推出每套115-250平方米的房源共415套,港籍及其他外籍人士的购买比例大概占到两成。深圳北站附近某大户型楼盘,港籍人士前往置业的比例也占到一成多。

  据称,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港人来深圳置业的比例就出现明显增加。从美联物业120家中介地铺的监测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在深圳置业的港人比例达20%以上,而这一比例在2012年底时只有10%。

  从成交的结构来看,300万元以下的物业最受港人青睐;从成交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口岸附近,比如罗湖口岸、福田口岸和深圳湾口岸。

  在福田口岸,三间中介地铺经理表示,近两个月来前往口岸购买二手房的香港置业者数量较去年12月份有两三成的增幅。

  随着深圳地铁开通线路的延伸,港人置业的眼光已不限定在口岸区域。港人看好的区域,从早期的皇岗、罗湖,到现在新兴的前海、龙华和布吉,范围不断扩大。

  过去,由于香港人对深圳龙岗、布吉、龙华等地相对陌生,且距香港较远,成交量相对少一些。但近来港人在深圳置业已经远到龙岗、布吉、龙华、观澜等区域,而且是大户型。

  据观澜湖集团地产营销总经理洪刚介绍,每年都有港人购买观澜湖在深圳开发的楼盘,目前这一比例已达到三成。据龙华一新盘售楼员透露,近期龙华确实有不少港客置业者。

  据称,以前港人在深圳置业,其置业目的有的是移居深圳,有的是过来度假方便,有的则是配偶在深圳。与以往港人在深圳置业不同,此轮港人回内地置业有约一半都是更看重内地物业的投资价值,而另一半则是以移居和居住为主。

  港人在深圳置业,交通便捷性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去年1月26日,广深港高铁广深段正式开通运营。虽然香港段最快要到2015年才建成,但香港与深圳之间的交通网络早已四通八达。

  随着深港两地交通网络的逐渐细化,以及广深港高铁的广深段在去年底开通以后,深港同城化,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已经成为现实。

  有关专家认为,广州经高铁接驳深圳地铁直达香港九龙,这对扩大广深港经济协同效应和促进广深港同城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能令香港与内地高铁沿线地区联系更为紧密。

  交通网络的发达,使得往返香港与内地的时间大为缩短,成本方面也更为节约,今后香港与内地的人员互动将更为频繁。同时也将带动大批港人北上置业和生活。

  根据香港规划处统计,目前约有10万港人居住在深圳,部分是长期居住,部分则住在深圳,香港上班。未来,随着港深两地更加紧密的经济往来,将有更多港人选择住在生活成本更低、生活环境更佳的深圳。

  而现阶段深港两地的房价差距明显,深圳仍然是港人北上置业首选。按照现时港币汇率,深圳二手住宅折合2144港元/呎,而同期的香港二手住宅价格为6523港元/呎,深圳区域为香港物业价格的1/3。对于香港的动辄上千万的房价来说,深圳的房价就是一个价格洼地。

  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港人更看好人民币资产。另外,香港银行在深圳的分行可为港人置业提供港币按揭,由于香港利息较低,港币按揭相对于人民币按揭贷款便宜许多。而购买房屋后,房屋升值和租金收入则以人民币形式取得,这博得了许多看好人民币升值的香港人青睐。

  与在香港置业不同,在深圳置业目前还未有持有环节的相关税费。在香港,物业需要按照其市场租金水平的4成左右缴纳“差饷和地租”,香港的这一“房产税”虽然不和总房价挂钩,但其相当于不到总房价的1%,而在深圳,除了公司持有物业外,个人目前在物业持有环节还未有相关税费。

  

  香港高税负“吓跑”买家

  

  港人再次热衷北上深圳置业,源于去年10月底。去年10月底,香港政府推出加强版额外印花税(SSD)和买家印花税(BSD),重拳打击内地短期炒家。

  之后,内地买家心态发生显着变化。在美联中国提供的229个有效调查样本中,显示不再考虑购买香港物业的内地买家占3%,半年内不会购买的为62%;视乎楼价走势再作决定的为35%。

  据称,以前香港的新建楼盘销售中有10%-30%的比例都由国内投资客购买,而现在这一比例很低,应该在个位数的水平。

  内地买家于2013年第一季购入香港二手住宅的数量约有400多宗,所占比只有3.4%,较去年第四季的7.3%大幅减少3.9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新低。高额的税负是“吓跑”内地买家的主要因素。

  由于香港特区政府于今年2月进一步推出双倍印花税(DSD)打压楼市,加深投资者对香港楼市未来走势的忧虑,内地买家更趋观望。预期未来内地买家购入二手住宅的数字将维持较低水平。

  香港特区政府连环推出三重“辣招”压抑楼市,外界不断有声音要求政府“减辣”,但政府表示楼市仍存在泡沫风险,加上外围金融环境变化,认为维持辣招长远对香港应是利多于弊。

  为此,香港住宅市场持续转冷。据政府土地注册署的数据显示,2013年3月至6月间,住宅买卖交易宗数下降至11443宗,是1996年以来录得的最低季度成交量。

  中原地产代理(中国)有限公司华南区总裁李耀智表示,香港印花税加码后,致使香港楼市整体成交量只占正常情况下的60%-70%,豪宅、新房受影响较大,价格出现明显下降。

  戴德梁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二季度香港楼市量价齐跌,4月香港住宅等物业成交量从3月的7030宗降至4557宗,跌幅35%;5月的成交量为5450宗,仍属低水平。

  在价格方面,无论是普通住宅还是豪宅,都出现不同程度跌幅。据介绍,二季度香港楼盘成交价平均跌幅超过2%。

  物业投资市场同样惨淡。由于写字楼、商铺等商用物业的成交骤降,二季度“单一成交金额超过1亿港元”的大额物业交易由一季度的104宗,跌至26宗。这26宗大额交易涉及金额共78.5亿港元,较一季度的322.55亿港元下跌76%。

  香港买家对低价住宅兴趣渐浓,这将会支撑楼市交易。在低价住宅成交的拉动下,6月香港楼市成交量出现反弹,合约成交量升至6000宗。但二季度楼市整体成交量环比仍是下降35%,同比跌约50%。

  有房地产服务机构预计,未来12个月香港豪宅售价跌幅将达到10%,而中小型住宅的售价平均跌幅预计将达到10%-15%。

  戴德梁行称,港府年初推出的200万港元以上的物业买卖须付双倍莹税政策,是物业投资市场骤冷的主要原因。长期来看,香港因其开放市场的特性,会受到外围经济波动的影响,尤以美国加息步伐和内地的宏观经济表现影响最大。

  对于香港人而言,由于香港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连累港元贬值压力加剧,加上人民币相对港币升值的趋势,于是不少香港人转而到内地寻找资金的出路,这其中楼市依然是最佳选择。于是,越来越多的港人选择北上深圳买房以期保值。

  分析人士表示,为了打压房价过快上涨,香港政府推出了一项针对外地购房者的“印花税”新政,然而此举既没有降低高企的房价,也并未纾缓港人的购房压力。从而逼走了香港的一部分置业需求,进而转投包括深圳在内的内地楼市。

  调查发现,正是由于不看好香港楼市,而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开始看重整体仍趋上行的内地楼市,因此港人部分投资需求就转移到内地楼市。而深圳作为香港人最为熟悉的内地城市,已成为港人北上置业的首选目的地。 

  随着港深两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特别是近来随着前海概念的升温,深圳成为很多香港人北上置业的第一选择。另外,深圳楼市需求一直都很旺,是不错的投资渠道。

  

  港人深圳置业有风险

  

  港人赴深圳置业比例提升会否推高深圳房价?分析人士认为,相对于香港较严格的印花税政策,内地目前所施行的“新国五条”政策相对宽松,因而促进了港人赴深圳置业,预计将对深圳的房价产生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不过,根据2010年发布的深圳“限外令”的规定,香港人只能在深圳买一套房。在限外令下,香港人在深圳置业同样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港人赴深圳置业量虽有所增长,但总量有限(每年境外人口来深圳买房的比例在3%-5%),并不足以对深圳整体楼市产生较大影响。

  分析人士表示,近几年港人赴深圳置业的比例始终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下浮动,难有大的突破。而且港人投资的渠道较广,活动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深圳,因此港人在深圳置业升温,会对深圳房价产生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作用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深圳在内的一线城市房价近期暴涨,房价暴涨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楼市调控政策出台,这对于在深圳置业的香港人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在调控政策有松动的迹象下,市场需求不减,开发商涨价意愿普遍增强。从深圳市场反应看,新开楼盘的价格较前期有不同幅度的上涨。

  有关专家指出,新一轮房价上涨的背后,不仅有宏观经济减速的压力,而且还有地方政府重回“房地产依赖”的冲动。

  今年以来内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地方债务问题凸显,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状况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面对财政趋紧,依赖房地产发展经济再度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今年1至7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成交价款为4398亿元,增长14.7%。

  过去10年支撑地方经济腾飞的一大要素就是土地财政。今天在宏观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地方再次回到土地依赖的老路上并不稀奇!

  相比于住宅市场成交量及房价的稳步上扬,今年以来土地价格的上涨则可谓突飞猛进。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的数据显示,7月全国53个重点城市平均成交楼板价高达3030元/平方米,较上月提升28%,同比上涨59%,创近一年来新高。

  房企频频高价拿地,充分说明其对于后市持乐观态度,这也将连带引发高价地块周边乃至区域房价进一步快速上涨,今年以来的调控成果很有可能受到影响。

  近年来,中央政府推出一系列楼市调控措施,促使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然而,港人内地置业情况并未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明显影响。

  一份“新一轮宏观调控对港人内地置业影响”为主题的香港问卷调查显示,港人对内地实施宏观调控多抱正面态度。有超过5成的受访者认为,虽然新政策会令楼价短期小幅下滑,但长远而言内地房价仍将平稳上升。

  同时,尽管国内已经出台了限外政策,但政策设置的门槛并不高。今年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加上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令境外人士对于国内房地产业的兴趣有增无减。

  有关专家表示,内地楼市调控前,香港资金进入内地楼市投资;调控后,内地资金进入香港楼市。此次香港印花税政策再次使资金流向发生变化,除内地资金撤离外,一部分香港资金可能再次流向深圳。如果有大量资金注入深圳楼市,风险将很大。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香港房价下跌是大概率事件,但不会再有1997年崩盘的情况出现。由于国家外汇储备充足,如果香港楼市情况严重,政府会适时出手救市。因此,在深圳置业的香港人很可能对深圳楼市信心出现动摇,也将影响深圳楼市的购买预期。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