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关系进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13-09-02点击率:771

 8月29日上午,国新办发布《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就中国对非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表示,中非经贸关系今年进入快车道,双方经济上存在强烈互补性,双边贸易额达1985亿美元。

  李金早说,中非经贸关系今年进入快车道,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双边贸易额达到1985亿美元,增长19%,是非常高的增幅。主要是由中非双方的因素所决定的。首先从非洲的角度来看,非洲有这样一种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中国的贸易产品有强劲的需求势头,是内在的动力。

  第二是非洲国家经过一定的困难时期之后,从政治局面来讲,总体上来说处于稳定的状态。当然,有一些国家和个别地区还存在局部的冲突,但是总体来讲非洲政治、社会是比较稳定的,或者说大多数地方是趋于稳定的,这为双边贸易大力增长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再从中国的角度来说,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企业从贸易投资的角度来说也有了一定的实力,具备了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有些企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经验也在不断丰富、积累。

  李金早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和非洲在经济上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在发展上梯次衔接。没有发展上的差异,就没有贸易和投资的最终动力。非洲发展到今天,大体上是中国走过来的这样一个过程,正是发展梯度上的差距,才形成贸易和投资最本质的动力。在全球贸易下行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强劲的势头,大家到非洲去看一看,很多非洲的消费者对中国的产品是持欢迎态度的,特别是广大普通的消费者,对中国的产品更是青睐,应该说在那里是很有市场的。

  

  链接:

  “数”说中非经贸合作

  

  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非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双方经贸合作互补性很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经贸合作规模逐步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中非贸易快速增长。中非双边贸易额1950年仅为1214万美元,1960年达1亿美元,1980年超过10亿美元。200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此后连续8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068亿美元。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11年,中非贸易额为1663亿美元,2012年达1984亿美元。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上世纪50年代,中非贸易主要以棉花、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随着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2000年以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占中国对非出口总额的一半。中国还采取一系列减免关税等措施,促进非洲对华出口。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非洲对华出口额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5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932亿美元。2011年,非洲对华贸易顺差为201亿美元。

  经贸合作多元化。上世纪50年代,中非经贸合作以贸易和对非援助为主。此后,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内容日益丰富。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双方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全面推进,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中国还通过在非洲5个国家设立6个经贸合作区,成立中非发展基金、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等途径,扩大对非投资,帮助非洲中小企业创业。中非贸易对非洲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0%。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至2012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近200亿美元,仅2012年对非洲直接投资就达29亿美元。其中涉及金融、加工制造、商贸服务、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投资比例为75%。目前,有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50个国家投资兴业。非洲员工比例超过70%。

  与此同时,非洲对华投资亦稳步增长。至2011年底,非洲国家累计对华直接投资达129亿美元,涉及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交通通讯等领域。

  目前,中国已兑现了向非洲提供15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的承诺。2012年还宣布在未来3年内提供200亿美元额度信贷,重点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