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呵护学生成长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发布时间:2013-09-05点击率:614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曾经长期关注并进行过系列报道的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学做教育访谈。这次,记者将把视角转向教育教学第一线,以一位德才兼备、尤其是师德美的“最美教师”为切入点,发掘四十三中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情怀。

  一、邓老师是既有教育、教学艺术水平,又刻苦认真的最美老师

  邓跃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初中语文教学17年,送出五届毕业生,曾获得“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称号,担任过成都市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导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国家和省级一等奖。从师以来,邓跃雯老师一直坚守教学一线,低调做人,智慧做事,她当班主任,又教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双料高手。她为人谦虚,好学,博览很多书,所以底蕴深厚。她秉承“以身示范,潜移默化,用爱心唤醒真心,用人格塑造品格”的情感教育理念,呵护学生成长,她的教育故事感动许多人,得到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记者采撷邓跃雯老师的教育事迹中的故事三则,与读者分享,并以此表达大家对辛勤付出的教师——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们的崇敬,对教师这个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最美的职业的深情敬意!

  二、邓老师感人的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 纠偏

  孩子进入初中,也进入了敏感、脆弱、逆反的青春期。很多时候,他们错误的理解和表达着自己情绪,给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带来困难。邓老师注重引导孩子处理好三种关系:家长和孩子之间,不是对抗而是对决;家长和老师之间,不是对质而是商讨;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对立而是交流,并且表示老师愿意做家庭纠纷调解员。

  邓老师告诉记者一个故事:易晓玲因为与家长斗气,离家出走,一夜未归,第二天也没来上学,家长着急得要死。针对这一突发事件,邓老师决定把阅读课改成识字课。她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愛”,很多学生不认识这个字。她告诉孩子这是古体的“爱”,邓老说,我要给大家“说文解字”:现在的任务就是大家一起来讨论古体的“愛”字的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些若有所思,有些诡谲暗笑,有些眉飞色舞……最后邓老师告诉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古人说的“愛”,你看它的写法:上面是一只手变成“爪”的形象,中间是胸膛,胸腔里是一颗“心”,下面的部分是朋友的“友”的变形。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愛”,是用自己的“手”掏出自己的“心”,奉献给“朋友”,它是一种很庄重的行为和高尚的情感,为了高尚的爱,可以奉献自己,甚至生命。

  邓老师把“爱的教育”引导到对个体的爱,对家人的爱,对集体的爱,直至对社会的爱、对人间的爱,对世界人民的爱,并且强调“爱”是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

  当天的家校本上孩子们写满了“易晓玲——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字样,有责怪她冲动好强的,有可怜她流浪孤独的,有担心她妈妈的,有打听她去向的,甚至有同学表示:“家中有猛虎,偏向虎山行,好女不吃眼前亏,骂死装聋就不走!”也许就是因为这种渐趋一致的心理.......经邓老师化解这个矛盾,以后,邓老师的班级没有出现一起因为家庭矛盾出现莫名缺席的情况。

  记者还了解到,邓老师的班有一个班级生日,11月17日。每年那一天,孩子们都要把调整到其他班的老同学请回班,一起吹蜡烛,吃蛋糕,表演节目。学生说,那一天,他们懂得了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字——愛。这是一门教育艺术。

  故事二 改变

  对待问题学生,班主任一般的想法是多一个不如少一个。在教育失效的情况下,有时不得不采取放手、冷处理,甚至退给家长教育的无奈举措。记者却听说,邓跃雯老师曾经主动接收别个班的一个“刺头学生”。学生董瑜入学的时候就读学校特长班,那是一个学生羡慕,家长骄傲的班级。但是一学期下来,董瑜同学却问题成堆:校服弄成文化衫,头发乱成鸦雀窝,学业糟糕,行为乖逆,家长失望,老师头疼,最后成了办公室的常客。邓老师了解了他的变化原因情况后,主动对他说:“愿不愿意转到我们班?我们不说分数,只比表现,行不行?”董瑜当即高兴得不得了,仿佛获得了新生,并信誓旦旦地说,保证表现好,给自己争脸,给老师争气。

  记者听说原来那孩子转班后的第一个星期,就引发一群学生因他打架,还让校长亲自教育,弄得邓老师很是尴尬。记者禁不住问邓老师,有人说你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却自讨没趣的事,你当时是怎样想的?邓老师淡淡地说:“接收刺头,需要勇气;改变刺头,需要时日,需要潜移默化。”如果一个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幸福感,对老师的教育采取一贯的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可怕的。小瑜同学做出破罐子破摔的丑陋姿态,只是为了维护自尊心,掩盖自己的懒惰而已。其实他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他需要的是一个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较轻松的学习节奏来证明自己的优势。”记者追问,这个孩子转到你班后,有改变吗?发展得怎么样?邓老师自豪地说:“他的改变可大了!整个人的仪表收拾得清清爽爽,变得自信活泼了;他的字写得好,班级墙报他的贡献不少;他的作文写得好,我们班的《班级日志》登载了他的多篇文章。”记者翻看着邓老师为孩子们编撰的《班级日志》,倾听着孩子们的心声,为邓老师博大的爱心和不言放弃的耐心深深感动。这就体现了一位教育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修养艺术。

  故事三 提升

  董媛媛是邓老师学生中的一个唯一:邓老师两次推荐她到特长班学习,她两次坚决拒绝。

  初一结束后,媛媛学习优秀,邓老师决心把她推荐到年级特长班去提升。邓老师引荐媛媛跟相关班主任交流,对方很高兴接收她,结果媛媛回到班上,眼睛都哭红了,跟她一起哭的还有一大拨同学。班委说,老师你错了!班长说,老师你别来,我们要开班会!那天,孩子们齐唱班歌《隐形的翅膀》,扯着嗓子吼《朋友》。那天,董媛媛的日志写满了对班级的依恋和对学习的自信,她是不想离开班级的,她热爱班集体。

  初二上学期结束后,媛媛成绩仍然名列班级前茅。为了学生的前途,邓老师决心再一次动员她转班。

  邓老师先在班上讲故事。她说你们的老师初中升学考试没发挥好,差5分上重点高中,出于求学的渴望,十五岁的我第一次写了一封信,还是写给县教育局的!后来,落在了乡村高中,看到一部分同学是“耍哥”,我跑到校长办公室,希望转班,结果伤伤心心地回来了!再后来,县教育局创办“高考集中班”,我终于从乡村来到了城市,遇到了有利于提升自己学业水平的老师和同学!

  故事讲完,邓老师说,看,你们多幸福,只要你们求上进,愿意拼搏,有能力证明自己,四十三中从来不设置障碍,老师也很愿意帮助你们。

  下课后,邓老师找到媛媛,说:这次转吧,时间很紧了。她镇定地说:不转!后来,她爸爸说,如果再提转班,她就考个倒数第一名给大家看看!

  三、邓老师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才能有的放矢育孩子

  “优秀学生不懂你的好心,你不觉得委屈吗?”记者好奇地问。邓老师静静地说:“这就是90后的孩子嘛,我们看重的,他们并非看重,他们视为生命的我们并非真懂;我们都知道,对待孩子,不仅要给他们我们能给的,更要给他们我们觉得必需的,但在实际教育行为中,我们有很多曲解和失误。不过,孩子们是会成长,他们最终会理解老师的用心,并会珍惜这份好意。”记者替邓老师做了一个统计,带完一届学生,送走十五名优生,留下的人数是年级中最多的。邓老师自掐苗子,甘愿承受教学管理的压力,这种把方便给别的老师,把困难留给自己的奉献精神,有人看来,显然是做了一件亏本的买卖。邓老师却说:“这不是亏不亏的问题,学生优势提升了,年级优生增多了,学校竞争力就增强了,这是一盘棋,一锅粥的好事。”关爱后进生,提升优等生,这是因材施教,是教育无私的良师风范的体现。人说,经师易得,为人师的“好师德”难求,邓老师的为师之道,爱生之情,一定会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成就学生的价值取向,定会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美好“梦想”的“中国梦”

  四、邓老师坚定的教育思想令人钦佩

  采访结束了,有一枚徽章深深印在记者脑海里。四十三中的校徽镌刻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绿色为底,数字43变形为山水相融的草书图案,这样的设计凸显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师者如山,幼子若水,山水相傍,和谐共生。学校的精神文化已经引领并同化为教师的教育行动,不仅塑造着他们的育人品格。更能传授给孩子们高质量的文化科学知识。记者曾向邓老师提出疑问:“在普通学校从事一线教学,肯定有很多不得不承受的教育之痛,你想过改行吗?”邓老师说:“既然当初选择了教育,就要把做教师奉为安身立命的职业来对待,更何况,教育其实是一种影响人生,成就幸福的充满温情的职业。”是呀,不求长成,只为成长;不恋结果,只盼花开,以自身的行为和情感为学生树立标高,这就是四十三中人的文化品位。明年丹桂飘香的九月,也许记者还会再踏入四十三中——这个充满人文关怀和发展活力的美丽校园,记录它的光荣和梦想,传播老师爱学生的“美好的师德”,传播最美教师的“天容万物,海纳百川”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