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东方文明的使者。一个偶然机会,我成为丝绸产业中的一员。1999年,我在苏南吴江把一家铸造厂做得风生水起,企业进入了上海柴油机厂“优质供应商”,成为行业里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就在此时,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诱惑”放在我的面前,长江北岸的江苏如东国营缫丝厂因体制约,陷于破产境地,当地政府为了盘活资产,挽救数百名员工的饭碗,向苏南众多企业发出英雄帖,希望能出手相救。
铸造到丝绸产业的跨越,面临着从“最坚硬的钢铁”到“最柔软的丝绸”转型,这样大幅度的转型,身边的亲朋好友纷纷劝阻,让我不要“头脑发热”,不能让如东成为自己创业生涯的“滑铁卢”。面对亲友们善意的提醒,我深深知道,进驻如东缫丝厂,是自己的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经过一番考察以后,我发现如东缫丝厂虽然经营困难,但是企业拥有一大批技术熟练、对企业充满感情的技术工人队伍,坚定了我跨江北上二次创业的决心。
面对人心涣散、百废待兴的工厂,如何能让这家背负太多人期许的企业妙手回春、重获生机?多年的企业管理经历告诉我,治企之道,首在人心。初到企业,我首先打破原有集体企业大锅饭的管理模式,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体系。为了留住原有技术骨干,数次亲自登门,靠着自己谦和真诚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多名离职的技术骨干“凤还巢”,让企业缫丝生产重新走上了轨道。当初企业的主导产品是缫丝,也就是一些丝绸家纺企业的原料产品,企业市场话语权少,同时没有鲜茧收购资质,企业发展两头受制于人。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我投入重金从源头收购了30个鲜茧收购站,同时由企业数名高级工程师组成的专家组,定期深入公司定点养殖户,指导蚕茧养殖,提高了企业的鲜茧品质。苏通在稳定提高主导产品缫丝生产的同时,不断延伸企业产业链,通过引聘高端丝绸服装设计人才,苏通已经由单一的缫丝生产,发展成为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饰一体化丝绸产业链,苏通也从昔日名不经传企业,发展成为国内丝绸家纺产业主力军。
在苏通进入发展快车道以后,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我带领企业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真丝家纺、真丝服饰等六大系列数百个规格、品种的产品。产品开发出来,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销售。卖出去才是硬道理。企业选调一大批精兵强将成立了营销中心,确立起“以南通为大本营、江苏为根据地,立足华东、辐射全国”的内销市场网络,苏通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市场量身定制营销策略。企业建立起专卖店、代理商、商场专柜、电视购物、电商渠道等多形态、立体化的营销体系。苏通茧丝绸有限公司还把高端丝绸服装展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前沿阵地,连续多年参加广交会,近年来,苏通先后参加了法国巴黎国际时装展、日本大阪国际服装展、杭州丝博会等高端国际丝绸家纺展会,成功构建起覆盖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的国际市场销售网络,使苏通茧丝绸产品先后进入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次欧美之行,让我感觉到中国的丝绸产业虽然数量庞大,历史悠久,曾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目前我国的生丝、坯绸等产品的销量虽然占世界70%和45%以上,但是在高端市场却尽是欧美日韩品牌,偌大的中国,丝绸产业还没有出现一个全球驰名的品牌。这是中国整个丝绸产业的硬伤,也是我们无法言说的隐痛。今天的苏通进入发展佳境。但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我感觉苏通的经营收入中,缫丝份额过大,企业这是在为别人做嫁衣,为别的品牌出苦力。这种模式导致企业没有了市场话语权。
2009年以后,我带领团队进行相关资源的准备后,开启了国际化征程,着力培育“苏通”、“银兰”、“国色苏通”等主导品牌。企业先后投入重金建成了行业领先的自动化生产线,聘请了国内多名权威设计师,紧跟国际丝绸服装流行趋势,贴近国外市场消费需求,成功开发出各个季节的床上用品、男装、女装等数百个极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有梦最美。有梦想的企业才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我和我的团队仍然执着、坚韧、自信地跋涉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探索的新丝绸之路在不断延伸,梦想在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