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著《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以下简称《18讲》)由四川省委组织部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共同编写。全书以学习贯彻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核心,紧扣中共四川省委做出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等两项“决定”和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精神,从战略发展的理论高度,立足四川省情与未来发展趋势,对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进行了内容全面、资料翔实的系统解读。
整部书立意深刻、深入浅出,文风清爽、学风严肃。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编写组大胆创新,通过将多重研究路径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整合使用的方式,呈现出了一本治学严谨、可读性强,内容立体、丰富、全面、鲜活的政治理论学习读本。
一、综合多重研究路径,浅易却高效地呈现理论精髓
为了让读者更快速、更简单、更全面地学习并吸收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之精髓,《18讲》在研究路径上做了大量探索,具体表现为如下“三合”:
(一)研究范式上,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相融合
整部书从研究范式的角度将思辨研究的逻辑推理与实证研究的系统归纳有机地融合了起来。一方面大量翔实的实证数据与充分的现状分析夯实了整本书的立论基础。另一方面,朴素而浅显易懂的文风背后,紧扣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中确立的四川“发展目标”(第1讲—第3讲)、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和奋力推进“两个跨越”(第4讲—第7讲)、需重点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第8讲—第15讲)等内容,同时结合芦山灾后重建(第16讲)和四川民主与法制建设(第17讲—第18讲),将各类数据与案例嵌入到内在逻辑缜密的框架中。不仅如此,全书每一讲的内容设置也都逻辑严密、论述充分,具有较强的学术思辨性。以思辨研究的严谨逻辑为灵魂,以实证研究的大量案例与数据归纳为根基,使得全书既不失理论高度与历史的纵深感,传递出较为深厚的学理意境,又有理有据、浅显易懂、文风朴实,将省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中理论精髓的呈现更加清晰而准确。
(二)研究视野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配合
对政策文件的解读性读本很容易站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立场上展开战略性的研究与阐述,却极易忽视从对微观“人”的发展与需求的立场上予以关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发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号召令,要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关照到全省每一位公民的福利福祉与全面发展。因此,《18讲》在研究视野上,特别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互配合。既有立足宏观层面对中国梦四川篇章总体设计宏伟蓝图的系统勾画,对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全面解读,也有聚焦微观视角对个体发展、民生改善、脱贫致富、百姓增收、文化繁荣、社会参与、公民素养、人的城镇化等百姓关心内容的详细阐述。通过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配合,清晰地理顺了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中宏观战略同群众路线、同百姓生活之间原本即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统一关系。
(三)研究技术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作为论证素材,量化数据与质性资料发挥的功能不尽相同,但其贡献却同等重要。量化数据反映宏观现状可预测未来趋势,而质性资料对问题的反映深刻,有利于对现状进行深度描述。为了使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的解读更加丰满、理据充分,《18讲》采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技术路径。一方面,经由全省30多个省级部门对《18讲》一书的全力支持,该书获取了大量全新的一手珍贵数据资料,这些量化数据被该书的各个章节合理运用于反映全省基本省情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上,除了成为解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最有说服力的实证资料以外,更为我省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科学研究提供了最新、全面而宝贵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为了便于读者加深领会,增强全书的可读性和深刻度,该书各个章节穿插了大量的延伸阅读板块,这些板块涉及案例说明、经验介绍、模式总结、名词解释等质性材料,而每一篇延伸阅读的短文除了帮助读者加深对正文量化数据或理论观点的理解外,还将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技术层面的相互结合,使得整部书的论证科学而内容丰满。
二、整合多种研究方法,“立体”而鲜活地展示实践路径
《18讲》是对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全面解读,更是对中国梦四川篇章实践路径的系统论证。论证的过程中,该书运用了大量科学的研究方法,立体地展示实践路径。在宏观理论阐述时,如对“中国梦的四川篇章总体设计”、“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等章节的内容阐述,在已经发展成熟的相关理论指导下,基于四川省情,运用逻辑推演法,从理论纵深的角度充分论证了发展战略的决策合理性。如在阐述“中国梦四川篇章是30年来治蜀兴川的科学总结”部分时,运用内容分析法的技术,全面而科学地梳理了30年来四川重大发展战略思想及其规律,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有力地证实了发展战略的决策科学性。如在描述“三大战略:推进新阶段四川发展的重大决策”、“科学重建: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等内容时,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四川与全国各省(区、市)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以及芦山“4.20”大地震同“5.12”汶川特大地震进行比较研究,从横向延展的角度,充分地论证了省委十届三次会议精神中立足省情、更符合本土、更接地气的决策现实性。另外,全书的各个章节大量运用了案例研究法,从微观视角以小见大,论证了省委十届三次会议相关内容的决策可行性。总之,通过多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全书分别从纵向、横向、微观、宏观等多方视角,立体而鲜活地论证了省委决策中关于实践路径的有效性。
而这种立体和鲜活还表现在书中的统计图和结构图的运用上。全书在呈现量化数据时,尽量避开冰冷的统计表格,而大量采用了生动活泼、意义直观的统计图,如折线图、柱形图、饼状图、趋势图等。在一些具有逻辑关系的文字描述上,也尽量采用结构图的方式予以呈现。总之,全书图文并茂,方法运用多样却不呆板,有效地展示了一手数据,增强了数据的直观说服力。
总之,作为中国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第一次会议后第一部全面、深刻指导会议精神的理论与实践读本,《18讲》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科学严谨、大胆创新,其对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具有较高的学习与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