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巨舰启航

发布时间:2013-09-17点击率:644

 国务院终于批准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了。

  8月22日,商务部称,国务院已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将在完成相关法律程序后公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预计将在今年9月底挂牌。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站到了新的历史关口。

  当前,发达国家重新塑造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的过程和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目前全球贸易和投资正在发生三个显著变化:一是由于技术革命,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服务结合,推动了新产业形态和新商业模式;二是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服务已经脱离制成品,成为重要的贸易产品;三是全球贸易规则发生了变化,过去的重点是贸易规则,现在是投资规则,过去是多边,现在越来越多是双边的、区域的、诸边的。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中国下一阶段的开放路在何方?

  有研究人士指出,虽然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开放100多个服务行业,但事实上不带附加条件、实现完全开放的仅20多个。根据商务部的表态,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也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内容。

  在服务业的开放中,金融业首当其冲。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陈波表示,在国内的各类服务业中,金融业国有资产比重最大,受保护的力度也是最强的。一些金融机构依靠简单的利息差,“躺”在那里赚钱,这种情况既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今年以来,中国的金融改革处于提速过程中。在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后,利率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如果放行国际金融资本进入国内市场,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再次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是中国继加入WTO之后,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说,“中国通过加入WTO获得了通往国际市场的机遇,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全球化;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将开启中国第二阶段的全球化,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加大开放,并倒逼国内加快改革步伐。”

  深化改革政府简政放权

  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授权国务院在试验区内暂停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并把这段表述放在首位。

  所谓“负面清单管理”是指,针对与外商投资相关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简言之,“正面清单管理”是规定企业“只能做什么”,而“负面清单管理”是仅限定企业“不能做什么”,并以“清单”方式进行列示,法无禁止即可为,体现了“放权”的改革思路。

  从现实情况看,对企业管制过多,大大限制了其经营活力。“我们不能再靠优惠政策来改善营商环境,而是通过高效透明的行政服务来吸引投资。”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说。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说:“我国现有的投资管理体制,对于外资要进行审批和备案,但是在国外通常都是对外资实施准入前和准入后的国民待遇,程序非常简单。上海建设自贸试验区就是以开放倒逼改革,按照国际规范,触动体制改革中最难改的审批制度‘硬骨头’。”

  对于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60%、正在深度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上海而言,改革也早已从外在推动变成内生需求。

  “把改革开放在第一位,把制度创新放在第一位,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内涵。”张幼文说,在对外开放上,就是要进一步思考,政府如何管理市场、服务市场、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就是要探索如何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提高政府服务的透明度、便捷性等。这不仅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避不开的问题。

  促进发展成经济转型引擎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回落,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内需增长缓慢,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转型任重道远。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一个“起搏器”,引领中国经济复苏,并迈向更高能级的新阶段。

  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过程中,一直困惑决策者的一个问题是,尽管上海已经集聚了400多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和外资投资性公司,但这些总部机构绝大多数是行政性质的,资金运作并不在其中,最有实际价值的内容都没在中国。

  专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不仅有助于提振外贸,更将加速要素资源流入,建立适应新的全球产业链架构的对外开放新体制机制,以支撑中国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展。

  上海自贸区获准设立的重大意义在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依靠资源消耗和无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洗礼”,来释放新的增长能量,指引中国迈向新的时代。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它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复制推广

  让全国享受制度“红利”

  近日,上海出台42条金融措施,明确提出要结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要求,争取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创新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运作,扩大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保险等领域使用,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研究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涵盖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28.78平方公里。从面积上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并不大,但它的辐射作用却将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包含的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分别是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和第一个保税港区。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了“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模式。上海自贸区试点短期内主要受益的区域还是集中在自贸区内部,以外高桥地区为核心扩展至洋山港临港新城与机场保税区;随后将辐射至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区域。伴随着新的试点区域得到逐步扩大,开放促改革的“制度红利”有望辐射至全国。

  比辐射更重要的,是复制推广。国务院明确要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隆国强说:“为什么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因为试验区要着眼于全国发展和新一轮改革开放。”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