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会议主办方的邀请,我很荣幸能够作为朱德和张思德家乡的代表出席今天的会议。
仪陇是“两德”故里,“两德精神”是仪陇文化软实力的精髓和帅乡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发扬“两德精神”,努力做大做强“德”字文章,一直是县委、政府和百万帅乡人民肩负的重要职责。在收到“弘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征文通知后,我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撰文供稿,经筛选初评,推荐的9篇征文有幸入选,这是各位领导及评审专家们对我县工作的充分肯定,在此,我谨代表中共仪陇县委、仪陇县人民政府向活动主办方的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各位评审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诚挚邀请与会各位领导及同仁亲临革命老区、“两德”故里、帅乡仪陇指导、作客。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传承‘两德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扬‘革命到底’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两德精神”由来和“德乡仪陇”概况
也许大家首次听到“两德精神”一词。因为在四川省仪陇县诞生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和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仪陇县由此成为“两德故里”。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和“意志如钢,度量若海,用兵如神,品质若兰,革命到底的朱德精神”的相辅共生,“两德精神”由此形成,且在仪陇城乡蔚然成风乃至星火燎原,辐射神州大地,也由此成就了“德乡仪陇”美名。因为“德乡”人民发挥“两德精神”正能量,努力建设革命老区经济文化强县,仪陇有缘被国务院确定为对中国革命做出特殊贡献的革命老根据地、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省级生态文明县和双拥模范县;朱德故里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全省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全国十大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位于嘉陵江风光走廊中段的仪陇新县城被评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城市”,并荣获“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桂冠。
仪陇地处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南充市东北部,幅员面积1788平方公里,总人口112万,县域行政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属秦巴山南延丘区地帽。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地上旅游、地下石油资源丰富,有“帅乡”和“中国气都”的美誉。拥有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川北客家第一庄”的丁氏庄园和全国闻名的四川内河四大离堆之一的“嘉陵江离堆”。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大木偶的发源地,以剪纸、篆刻、书法为主体的“三乡文化”兴盛繁荣,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革命老区经济强县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两德”故里政治优势,用好用活西部大开发和秦巴山区域扶贫相关政策,以重大项目为统揽,以重点工作为抓手,强力推进城乡统筹,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作走在了省、市同类地区前列。
二、张思德其人其事和其在“两德精神”中的重要地位
张思德是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17岁的张思德由一个在苦海里挣扎的“谷娃子”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在川陕根据地的反“围攻”作战中,他英勇机智,曾在一次战斗中夺得敌人两挺机枪。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与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张思德随军北上,于1936年到达陕北。在陕北,张思德调中央警卫营担任通信班长,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了一项项艰巨的通信任务。1937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张思德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第二年秋,他接到命令,带领10名战士到延安土黄沟烧木炭。1942年部队整编,他又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在中央警备团当一名普通战士。1943年他随所在的连队调到枣园担负中央首长的警卫工作。就是在这些普通平凡的工作中,张思德从中央领袖们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从而认识到了我们这个队伍是为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1944年秋,张思德奉命去安塞石峡峪烧木炭。9月5日,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起挖炭窑,张思德在窑中掌掏烟洞,小白向外运土,突然二米多厚的窑顶坍塌,张思德奋力将小白推开,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英勇牺牲了。毛泽东主席知道后,心情十分沉痛,亲自提议开一个追悼会。9月8日,毛主席亲自参加追悼会,亲自讲话,并亲自写了“向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毛泽东在陕北土窑洞里共写了100多篇文章,其中《为人民服务》是没用笔写的即兴讲话,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毛泽东的讲话通过张思德战士的英雄事迹,旗帜鲜明地明确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生动地塑造了学习典型。
张思德一生虽然只有29年的短暂历程,但他完全彻底为人民的优秀品质与党同辉,与华夏神州长存。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为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体现。这种精神,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字”上。
一是“真”字。张思德精神中的“真”,体现为他对共产党和革命信仰的真,他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是他信仰共产党,忠诚于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愿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一切,甚至牺牲生命。体现在他对领导、对同志、对战友、对群众的真心帮助和关怀,真心真意,情真意切,不掺一点假。他对犯了错误的小白,从思想和行动上真诚关心,使落后者成为了先进;他对犯了罪的老乡一面严辞批评,一面又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使他最终彻底站了起来;甚至对毛主席,他也敢真诚地总结他的缺点,说“别人睡觉了你不睡觉”。
二是“实”字。这个“实”,包括张思德为人憨厚老实,办事扎扎实实,工作实事求是。他人是实实在在的,做事也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他老实,不善表达,所以他做的多说得少。就连毛主席也看中了他的“实”,才让他在自己身边工作,并总结他最大的缺点是“办事不吭声”,最大的优点也是“做事不吭声”。他是革命队伍中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三是“能”字。即技能、能力。可能因为能力是一个历史的、阶段性水准的概念,现在看来也许会被现行标准所掩盖,但在当时,张思德的“能”确发出了光来。之所以说他“能”,是因张思德虽然没有文化,口才也不好,但他是有能力的,是能够办事的。他三次过草地,在生产比赛中得过第二名,烧炭的技术也数一数二,还会修车等等,的的确确是一个执行力强的能干人,否则毛主席也不会看中他。
四是“公”字。即一心为公,大公无私,体现了战争年代革命同志和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普遍风范。因为他心中装着“公家”,装着“组织”,所以他组织纪律性极强,他从不占公家的便宜,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不讲价钱。跟他一同参加革命的有的当了团长、有的当了连排长了,而他什么都不是,只去当了一个烧炭队的队长,为公牺牲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
五是“俭”字。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如此艰苦的战争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他却甘之如饴,从没有什么非份之想。毛主席总结他第二个缺点“喜欢打赤脚”,正是他勤俭的体现,这种总结、批评,更多的是一种赞赏和爱惜。他前往安塞烧炭之前,毛主席特地送他一双解放鞋,他却一直舍不得穿,只带在身上,常常拿出来品味主席的关怀,并将其化作工作的动力,直到他牺牲的那一刻,不禁令人感动落泪。
联想党史,张思德同志应当是我党一大批完全彻底为人民的共产党人形象的化身。综上“五字”,它联同对革命到底的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忠职勤政,鞠躬尽瘁;胸怀天下,气度恢宏;谦虚谨慎,纯朴忠厚”优秀品质的集中概括,直白地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内涵,成为“两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仪陇也因为朱德的伟大和张思德的荣光,而凝结着帅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精髓,彰显出“两德精神”的厚重底蕴,成就了革命老区的宝贵财富。
三、做好“德”字文章,打造“德乡”品牌,以实际行动传承“两德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重读经典《为人民服务》,我们身正志坚。根植宗旨“为人民服务”,我们义不容辞。正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大力发扬朱德同志“革命到底”的优良作风,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坚守共产党人的光荣本色,根植宗旨,做好表率,建树典型。作为“两德”故里,我们的着力点是以“两德精神”为动力,正风肃纪,做大做强“德”字文章,实干兴邦,打造“德乡”文化品牌,以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一是以项目推动为抓手,大手笔实施“德”字牌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好“两德”故里政治优势,兴建了一大批“德”字牌基础设施。在朱德和张思德家乡上游的梯子河上修建了思德水库,解决了22个乡镇的灌溉和人畜饮水难问题;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了张思德纪念馆;在老县城金城山的绝壁岩石上,镌刻了高、宽各20余米的、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汉字“德”字,以展示“两德”故里博大的“厚德”文化;县城驻地搬迁建设时,我县在3.6公里的滨江长廊上,刻满了不同风格的“德”字与朱德诗词文章;将新县城的主要街道以“德”字命名,如“宏德大道”、“德昌大道”等。为营造学校“德育”文化氛围,我县将原仪陇新政中学更名为“宏德中学”,部分校舍命名为“崇德楼”、“养德阁”、“敬德斋”、“聚德堂”,并在部分学校校园规划建设了“两德”广场。新修建的宏德小学已投入使用,规划占地500亩的弘德职业教育学院和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占地175亩的宗旨文化广场项目已正式启动建设。此外,我县还以红色文化和“两德精神”为主题,在新县城修建了四星级领地国际和忆德国际大酒店,并举办了首届“忆德国际旅游文化节”。为纪念张思德,我县还将张思德故居所在地的原“六合场”更名为“思德乡”,“高潮村”更名为“思德村”……一个覆盖全县的以“德”为主题的公共文化服务圈正在逐步形成,成为我县传播“两德精神”和全国各地游客了解“德乡”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是传承“两德”精神,凝聚建设革命老区经济强县正能量。当前,我们肩负着前总书记胡锦涛“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的重要嘱托,担负有“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的艰巨重任,对于仪陇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革命老区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来说,要实现更快发展,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从纵向看,我县承蒙各级领导关怀,历经全县人民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其成效可歌可喜。但从横向比较,我县属传统农业大县,工业经济起步晚,资源开发不足,地理区位欠优,自然灾害较频繁,交通瓶颈才刚打开,经济总量小,发展差距大。尽管我们面临的制约因素多,但我们长期以来在同落后战斗、与困难抗争的过程中,铸就了永不屈服、永不言败的坚毅品德,形成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两德”作风,铸就了克难制胜、走向辉煌的“两德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完全能够在落后中奋进,为“德乡”今后的更好更快发展奠定起良好基础。面对帅乡人民富民强县的强烈愿望,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挑起振兴“两德”故里的历史重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执政为民的责任感、富民强县的使命感,不断凝聚革命老区经济强县建设的正能量,努力推进“德乡”仪陇的建设发展。目前铺开的油房沟水库建设、交通建设、城镇发展、工业园区、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工作,每一件都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两德精神”,强化宗旨观念,始终保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昂扬奋进、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勇于争先、一往无前的坚定意志,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加快发展中坚定信心,努力使“两德精神”成为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强县建设的不竭动力。
三是探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两德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以革命到底的作风去完全彻底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弘扬“两德精神”的目的在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实现伟大“中国梦”。为打好基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基础,时下,下决心开展以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为重点的“正风肃纪”主题活动尤为必要。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多深入基层了解,掌握实际情况,把握科学导向,确保决策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工作始终。我们一定要充分依靠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努力探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以规范适用、科学高效的制度创新推进作风建设,形成良好风尚。要在“两德”故里大力提倡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立说立干,干就干好的优良作风,切实做到石上留痕、铁上留印,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建树起优良的党风政风和民风,为谱写帅乡“中国梦”新篇章注入强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