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出口:突破“绿色壁垒”需“标准”先行

发布时间:2013-09-22点击率:821

 中国工业产品近年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时,不断遭遇由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建造的“绿色壁垒”。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工业出口企业应增强标准意识,主动执行国际通行的环保标准;质量检测机构应提高国内环保标准认证要求,倒逼企业技术升级;政府应结合“激励”与“惩罚”的手段,推动环保标准实施。

  

  工业产品出口“绿色门槛”高

  

  “环保标准”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福建外经贸厅副厅长吴克指出,近年来,欧盟、美国等地对进口工业产品设立了一系列环境法规和标准,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出口制造了巨大障碍。

  不断提高的“绿色门槛”,对中国工业产品出口造成了巨大压力。据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统计,以LED灯具为例,今年1-6月,欧盟RAPEX通报中涉及中国的照明产品54起,其中LED灯19起,占通报灯具总量的35.18%,同比上升23.61%。

  企业的检测和认证也随之成本上升。根据欧盟颁布的《LED照明产品最新能效规定》,2014年9月1日之后,能效指数在0.2以上的LED灯才能进入欧盟市场。业内人士分析,这样的标准相当于目前中国国家标准要求的2.2倍,这将导致中国LED灯具的生产成本提升20%以上。

  

  “标准”滞后制约绿色技术升级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工业产品出口屡遭“绿色壁垒”,一方面是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企业的设计制造及环保检测水准比发达国家差距大,环保标准执行意识也较弱。

  另一方面,目前环保标准,包括欧美等已经立法的环保标准基本未在中国要求强制性认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环保标准的重视程度和技术升级的动力。

  “一般而言,环保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产品标准。前者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来看都是要求自愿性认证,而后者在中国基本也是自愿性认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关方面负责人王瑜说,“主动来中国质量检测中心进行ISO14000标准认证的企业极少,大多是迫于供应方和消费者的压力。”

  在对国际通行环保标准的引进上,欧盟从2006年开始启动RoHS(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标准,中国在2010年11月开始引入此标准,但仍属于自愿性认证。这项欧盟在2006年7月制定的强制性环保标准,主要用于电子、电气产品的材料和工艺,成为中国机电产品在海外遭遇的主要“绿色门槛”之一。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检测认证成本高,企业进行认证的不多。

  

  以“标准”推动“绿色制造”

  

  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提高,“绿色制造”已成为大势所趋。“发展中国家绿色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满足日益提升的环境标准,为此,他们必须重新设计产品,重新设计生产流程,对产品和生产流程进行认证。”联合国有关方面负责人萨米恩托说。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工业出口企业要打破“绿色壁垒”,需要企业自身树立标准意识,主动执行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实现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国内质量检测机构应借鉴国际经验,提高国内环保产品的认证标准;政府采用培训、财政补贴、设立基金等方式,降低企业执行环保标准认证的信息和资金成本,并逐步使一些重要的标准以法规的形式强制实施,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环境标准管理。

  王瑜建议,为降低中小企业的环保认证费用,鼓励更多企业进行环保认证,政府可通过设立相关的环保基金,并对企业的环保标准认证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