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牵线搭建平台,台湾的产业顾问机构提供指导,两岸企业零距离沟通交流,这种形式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是一次创新。
■吴佳
太平洋自行车是台湾一家专门做折叠自行车的公司,一年产量只有三四万台,但凭借其高品质、高附加值,这家公司做到了“业内顶尖”,而且成为全世界折叠自行车设计者的“朝圣之地”。在实地参观完“太平洋”后,来自厦门集美的企业家发出感慨:要赢得市场,原来并不一定非要“做大”,专注一个领域,做精、做好了,也是制胜法宝!
上个月底至这个月初,厦门集美区组织了一次特别的“企业高管培训班”,由区政府组织、出资,带领辖区12家企业的老总、高管到台湾考察,面对面“取经”,学习转型升级的“实战经验”。这一趟出门,让集美的老总们受益匪浅,有的叹服于台湾企业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有的悟出了品牌经营的“诀窍”。
“希望政府能组织更多这类的学习,对企业来说,这比任何优惠政策、补贴更实惠,对企业的帮助非常大。”一位企业家由衷说道。
累
老总高管每天“交作业”
“10天的行程,每天满档,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比上班还累!”参加培训的一位企业家介绍,此次台湾之行,一共参访了太平洋自行车、台湾樱花、义隆电子、法蓝瓷等7家企业,以及中国生产力中心(台湾)、鞋类暨运动休闲科技研发中心等3家财团法人机构,几乎是马不停蹄。
和一般参访不同的是,在参观完每一家企业后,组织者都要求老总们“交作业”:每人一张纸,写下对受访企业的印象,值得学习和效法的方面,以及对参访企业的建议等。
出现在此次行程中的台湾企业,几乎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过全球市场冲击、本地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困境,并成功转型升级。这些经历过实战考验的宝贵经验,对集美的企业家来说“很有实效”,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比如,在参观完以提供“永久免费安全检查”服务著称的台湾樱花热水器公司以后,厦门新长诚钢构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兰日进在“作业”中写下这么一段心得:对既有客户或老客户的持续永久服务,让老客户的信赖和感动传递给新客户,这种创立品牌的方式值得借鉴。
实
政府“出招”服务企业
“这次组织的12家集美企业,大多是制造业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最为迫切。此次台湾之行,目的就是实实在在服务企业,协助、引导辖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此次带队赴台的厦门市集美区副区长曾文生告诉记者,集美作为两大台商投资区所在地和老牌的工业基地,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化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这些成功台湾企业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次考察回来,不少企业受到鼓舞,更有信心,台湾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找对方向,一定能‘柳暗花明’。”曾文生说,这12家企业通过学习得到的改进,也将为集美区3000多家中小型企业提供某种示范。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为了抵御欧债危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集美区就和此次参访的顾问机构——中国生产力中心(台湾)形成合作,举办历时四个月“协助业者转型升级培训班”,为集美的38家企业提供培训、诊断,拟定经营策略与方向。
此番赴台实地考察,是去年培训的延续,也产生了新的“成果”:目前,集美区已有两家企业和台湾的产业转型升级顾问机构“结对”,实行“一对一”的细致诊断和辅导。
新
创新形式促进两岸“产业融合”
“政府牵线搭建平台,台湾的产业顾问机构提供指导,两岸企业零距离沟通交流,这种形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次创新,集美将继续深化两岸产业对接合作,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推动两岸同胞融合与产业整合。”曾文生表示,集美目前正在完善区级“美丽厦门”十大行动方案,并把拓展对台经贸往来、促进产业对接合作的具体计划,列入“产业升级”小组和“同胞融合”小组工作方案之中。
比如,集美区将加快推进软件园三期、海峡两岸高校创新创业园等项目建设,制定鼓励政策措施,吸引台湾投资机构,引进台湾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打造两岸信息软件服务业合作示范园区。
借助台商投资区优势,鼓励台企转型升级、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加强与台湾科研机构、产业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争取台湾知名企业来集美设立营运中心和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