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须加强人文性

发布时间:2013-09-30点击率:798

 人文经济学本质上与使用不使用数学没有关系,关键是看是否具备人文关怀,是否关注人类的福祉。而不使用数学的经济学只能被称为文字经济学,而不能被称为人文经济学,比如哈耶克从来不使用数学,甚至他的作品中数据都很少,但从来没有人将哈耶克归为人文经济学家,相反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等人虽然非常重视数学,也是将数学引入经济学的人,但他们仍然被归为人文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符合人文经济学家最最核心的标准——人文关怀。

  经济学一直存在回归人文关怀的广泛呼吁。阿马蒂亚·森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可在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的同时仍陷于罪恶的泥潭。杰文斯把经济学贬低成为低等的人类行为,对此,拉斯金斥之为“养猪科学”。萧伯纳认为经济学应该是一门“使人幸福的科学”,正如美国经济学家C·K·威尔伯和K·P·詹姆森所言:“经济本身不应凌驾于人民的目标之上,而应是达到目标的有用工具。

  经济学也确实应把视角重新投向“人”,从而再次关注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样的根本问题。将经济问题与人的问题割裂开来是十分愚蠢的,就像不考虑目的而孤立地看手段一样愚蠢。在任何时候,从任何角度探讨任何经济问题,都必须着眼于人生的最终目的。假如一门社会科学不能使我们寻找到更美好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那它还有什么用呢?

  尽管将使用不使用数学作为划分人文经济学和非人文经济学的标准是错误的,但又不得不承认数学的引入是导致经济学失去人文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经常有学生倾诉在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困苦:在本科阶段学了四年经济学后似乎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仍然感到茫然无知,不知经济理论有何用途,也不知经济现象如何解释;而且,这种困惑不仅存在本科生中,甚至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乃至高校教师都存在这种困惑。经济学本身是一门致用之学,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却搞不清楚经济学理论究竟有何用处?就因为数理占用了太大的篇幅,而对理论的介绍太少,而且现代经济学中好像也没有足够的理论供学习。受现代主流观点的影响,无论是教师在经济学的传授过程中还是学生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都只是把它视为一门基于数理逻辑推导的“精确”学科,以致经济学教学基本上模仿自然科学的方式。

  然而那些包含多个变量的理论根本解释不了社会生活现象,因为你必须把那么多你根本无从得知的变量填入方程式中。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可能性要比物理学中有限得多。”正因为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是由错综复杂的众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而且,这些影响因素还在不断变动,从而不存在自然科学中的那种普适性的抽象规律。

  不幸的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却野心勃勃,试图搞出一门与物理学一样精确而科学的学科,从而抽象掉了经济学的时代性和人文性而日益抽象化和技术化,以致现代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在训练数学的解题能力而不是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不了具有问题意识的直觉,从而也就发现不了问题所在、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基本思路。

  在当代主流经济学家中,关注人文经济学的并不多,人文经济学由于未能获得主流地位而为他们所忽略。对人文经济学的复兴或回归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当代经济学家就是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马蒂亚·森,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在公布阿马蒂亚·森获奖原因时指出,阿马蒂亚·森“在重大经济问题的讨论中,再度注入了伦理层面的思考”。

  阿马蒂亚·森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GDP的增长与人民的福祉没有必然的关系。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阿马蒂亚·森曾说,他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力图恢复经济学诞生之初所包含的人文传统,而这种人文传统却被后来的正统经济理论所埋没”。

  然而近年随着宏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人们已经慢慢引入了文化、制度等社会性因素,宏观经济学的人文性逐渐明显。另外宏观经济学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宏观经济学的科学性也体现在如何理解真实而具体的社会关系下人的理性内涵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分析人们的行为机理寻找提高人们的福利的途径,因而宏观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物,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即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就必须包含了人面对着自然物时如何行为和人对着他人或社会时如何行为两方面的内容。前一个内容是寻找人类如何最大化地使用自然物的途径,主要是借鉴自然科学所积累的知识;而后一个内容是要探究如何充分运用人的理性以实现社会需求的最大化,根本上关乎心理学和文化学的知识,需要分析具体环境下人的行为方式和偏好。

  总体来说,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分别是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当经济学研究主流从政治经济学转向微观经济学时,人文精神衰落了,而当经济学主流研究从微观经济学研究转向宏观经济学研究时,人文精神又复兴了,因此从根本上还是观察视角的问题,而非数学的应用。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