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着留学能“镀金”,回国后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可现实情形却是,随着留学生队伍不断壮大,留学生回国就业越来越难。
“海龟”曾经是一种令人艳羡的经历,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留学生珍稀得如同熊猫,因而被当做“国宝”,也就不足为奇。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门打开、交流日炽,加之一些人富了起来,有了孩子自费留学的条件,留学就不再那么稀罕。
可是这样一来,大学生包括留学生,“贬值”也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你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进步,因为它标志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但若从就业角度考量的话,未必具有录取的优势。原因何在呢?一是“海龟”一般自视甚高,对岗位、待遇比较挑剔,除了外企、央企或者世界几百强外,一般眼都不眨,往往宁可等待也不屈就。二是用人单位不大欢迎。西安一家外企负责人说,过去的留学生都是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干起,而近几年的留学生普遍吃不了苦,而且张口就要高待遇,这让公司很受不了。再加上一般单位,很愿意聘用有实际经验的人才,这就让“海龟”遭受冷遇。三是“海龟”名不副实,虽然身上有一层亮晶晶的颜色,但含金量明显不足,不但语言能力越来越差,业务能力和职业规划,也和国内毕业生存在差距。
留学冤不冤呢?的确有点。一个家庭供养一个留学生,每年学费、生活费各要好几十万,加上额外开销,两年至少砸进50多万。就算每年能拿10万薪酬,前5年,是不是等于自发工资?当然,账也不能只算这头,毕竟还有“海龟”经历,见多识广视野开阔。问题在于,你得接受这个现实,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比如不顾将来、盲目留学;或者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更好的语言环境,而是喜欢扎堆,留学生聚在一起,大家一起讲中文、到中国城或者唐人街一起吃饭,基本只在华人圈子活动。结果四年留学之后,不但孩子外语没有学好,还和老师交流甚差。试想这样的留学生,能达到期望的高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