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这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又一重大举措。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产能过剩一直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每一次投资过热都会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20多年来,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产能过剩现象却陷入了一个怪圈,政策收得紧一些见到一点效果,政策松一些产能过剩的问题随之凸显出来。因此,这一“老大难”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它的病根在什么地方。究其原因,其实根子还是在政府身上。
当一个行业产生较为可观的盈利的时候,必然会有各路资本进入,从而造成产能过剩的局面,拉低资本的盈利水平,甚至使整个行业全面亏损。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里,当这种现象出现以后,市场机制将产生作用,一些自身实力较差或者在经营中失利的企业会自动退出市场,从而使整个行业回归到大致正常的境界。但是,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并不完全是市场的产物,在GDP指挥棒的驱使下,政府对于产能扩大的热情比企业更高涨,使市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预警作用失灵。因此,化解产能过剩这一问题,靠市场还是靠市长?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指导意见》确立了化解产能过剩的基本原则: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分别“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可以看出,这个基本原则虽然强调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但政府还是被赋予了更多的作用。
当政府掌握了对过剩产能进行治理的权力以后,市场的作用就会处于次要地位。事实早已证明,当市长代替了市场,政府决策代替了市场机制以后,最终遭到“市场的报复”。因此,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更有效的途径是让政府退出对微观经济的过多干预,运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来让过剩产能被淘汰。在这方面,刚刚成立的上海自贸区所实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发。政府不再对清单之外的投资项目进行审批。这是否会造成自贸区内某种行业的产能过剩?政府用不着操这种心,因为这种情况即使发生,市场的作用也会倒逼过剩的产能寻找另外的出路。
当然,用市场的力量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是说政府可以在市场上当“甩手掌柜”,而是需要政府改变旧有的行政审批观念,不再利用手中的审批权干预市场,这不仅要求政府抑制新批投资项目的冲动,更要求政府不再利用准入机制来限制一部分企业的进入。政府需要做的是运用法规来监管行业,加强环保能耗安全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监督。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政府要积极创造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更多地利用资本并购等手段实现产业转移,而不是简单地用行政命令来推动关停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