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体制改革有望成为撬动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社会公平和谐的关键。指点江山,畅谈改革。莫干山会议已成“解放思想,理性务实”的时代象征。
改革要抱希望
梁启超曰: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有迹象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头戏。从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来看,每次大会均有重大经济政策发布,以指导、决策和规划数年之内的中国经济走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中国未来30年的希望之心。
毫无疑问地,在历次会议之前,经济热点与难点辩论,各种形式的民众意见,决策层施政意愿,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互动、交流,以统一认识和思想,形成改革开放合力,减少阻力和障碍。
9月初召开的莫干山会议,正是民间学者把脉经济热点、统一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舆论先导之一。
浙江德清县莫干山,处江湖之远,享“清凉世界”美誉。古因干将、莫邪铸剑之地而声名远播于华夏,今有莫干山会议而口碑相闻于朝野。
本次莫干山会议,以“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的形式,秉承1984年第一次会议的“解放思想,理性务实”精神,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尤其是财税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思路。
不可否认的是,值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创造公正、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财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主题,重点关注当前中国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财税体制改革问题,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们提出的包括价格双轨制改革等,在改革的发力阶段、突破阶段、探索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难看出,以财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背后,彰显着财税体制改革对中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重要地位。从中,更可以管窥出,财税体制改革将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工作重心。
难能可贵的是,在非官方组织下的莫干山会议里,“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不讲名气”,得以延续。仅以学问、才识好坏论英雄的传统,吸引和激励着众多中青年经济工作者,激辩体制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
改革要勇进取
梁启超曰:惟希望也,故进取。
深藏于莫干山会议精神的背后,除了时代责任、社会道义、公平竞争外,还有百家争鸣和博采众长的感动。
百家争鸣,自古为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联姻的思想自由;博采众长,自古为杂家流派与专家学术优胜的兼容并包。百家争鸣需直言相谏的气魄和胆识;博采众长需要秉笔直书的勇气与智慧。
客观上讲,1984年畅谈改革开放的政治风险大于当前。这也正是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伟大之处,勇于承担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道义,敢于舍身为国家前途和命运奉献热血正义。忧国忧民,天下为公。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认为,理性的探讨,为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不怕发言中的错误,青年人要“敢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临近,更多对改革开放的思想辩论,密集地见诸于多个经济学家的文章和言论之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中国经济的未来方向》中指出,中国的改革尚在半途,当改革进入深水区,触及了政府和政府官员自身的权力和利益后,未来中国的改革方向,是建立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还是国家资本主义,需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经济学家厉以宁9月中旬在马德里表示,维持7%-8%的年经济增长是当下适宜的节奏,结构调整比追求GDP数值本身更为重要。其后不久,厉以宁乃至强调,宏观调控不能代替经济改革,更不能因为宏观调控能起一定的作用就反复使用这一外来手段。
思想指导行为,行为检验思想。经济改革思想需要改革效果验证。中国的经济发展深受改革开放之益,已是不争之事实。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45多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万亿元,增长了143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12年的24565,增长了71倍。
1978-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更是一日千里,从1132亿元增长到117210亿元,增长了103倍。
吴敬琏更以“改革开放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新生的市场经济制度解放了人们的创业精神”,高度赞赏和总结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
改革要思创新
梁启超曰:惟进取也,故日新。
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在武汉座谈时强调,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要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全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周瑞金,在《何以解忧 唯有改革》的文章中,重温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强调解放思想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并援引邓小平的“改革积累的问题,要靠继续深化改革来解决”讲话精神,倡导继续深化开放改革的重要性。
而财税体制改革,有望担当起撬动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社会公平和谐的历史重任。
财税改革的细微之处,可散见于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的文章中。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改,如何改的问题,而不是改不改的问题。
贾康曾参与1984年莫干山会议。关于财政体制改革的热点,他在文中及多次会议中表示,构建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其中主要包括: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以房地产税、资源税等充实地方税体系;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改进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税源总分制度等。
无独有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8月向人大汇报工作时曾言及“房产税、消费税将扩围”的工作安排。之前有消息称,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到从价计征,并有望按2%-10%税率征收。
同时,有关房产税的立法,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推进的传闻,也传于坊间。楼继伟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提到,未来仍以间接税为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从目前的2400万提高到4800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成为本轮财政体制改革的最大呼声之一。
1984年莫干山会议代表、中国幸福社会促进会会长徐景安说,财税体制改革要重点关注预算案的修正,使财政成为公共的财政,民生的财政,老百姓的财政,而不只是吃饭的财政、建设的财政。
提请注意的是,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在莫干山会上指出,各地不同的税收优惠,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建立。这或许为今后财税改革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注脚——建立统一市场。
改革要敢破格
梁启超曰: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事实上,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今年以来,金融改革、土地改革、税收改革纷纷加码,步伐加快。
随着新一届领导换届完成,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泉州金改、温州金改、珠三角金改、山东金改、上海(自贸区)等地相关金改政策和创新方式陆续出台,以期对中国的汇率、利率、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金融创新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个值得研究的前瞻性信号是,国务院9月27日公开的自贸区总体方案,删掉了原申报稿中有关自贸区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条款。最终方案成为“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专家分析指出,中央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收紧,表明“比拼税收优惠政策”的老路,已不符合依靠管理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驱动经济发展的初衷。
《中国证券报》9月消息称,一份关于农村土改进程的重要文件已下发至河北、辽宁、吉林等18个省市。文件要求,被确定的28个试点市县将于今年8月至9月正式启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原则是不突破现有土地利用政策、土地使用标准等法律法规,流转土地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建设。
有评论认为,集体土地流转改革,主要为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扫清城镇化体制障碍,解决城乡二元矛盾,提供基础性支撑。
税收改革最为显著。今年8月1日,“营改增”扩围至全国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意图通过税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国务院多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以期由全能型政府向功能服务型政府转变。
不难看出,多个经济领域正在开展的一系列改革,是高层高瞻远瞩,注重改革顶层设计,深具全局大局谋略的具体体现。
而谋略,来源于众人参与下的集体智慧结晶。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例外,需要众多的参与者,才能更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有理由相信,曾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的莫干山会议,仍将继续为经济改革奉献智慧和策略。同时,仍将吸引着许许多多,有责任、有担当之中青年经济工作者,致力于为中国的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建言献策,摇旗呐喊。
莫干山会议已成为时代责任的符号,成突破传统的代名词,成激扬创新的精神印记。
对那些能够参加莫干山会议的精英来说,能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被记录和传诵,能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点江山,实乃人生中大快朵颐的美事一件,更不失为国家兴盛、民族振奋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