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经常被人问到,投资什么最保值,我不告诉他们投资房地产,股市、黄金等,而是告诉他们政府社保中的养老保险最保值。
这个答案好像很意外,其实,如果你懂经济学的话,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养老保险是实行“现收现付”,也就是政府用现收来的钱,去支付现在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收和付之间的期限几乎为零,因此最保值,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我的养老金不是我以前交的社保费累积的吗?其实不是,你交的社保费已经用于了支付当年的养老金,而你的养老金则需是由当年交费的人为你支付。
大家所想象的那种,将自己交纳的社保费累积起来,然后投资增殖,最终用来支付退休后养老金的做法,在学术上被称为“累积制”,这种制度,可以吗?这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你会得到的非常少,因为社会发展非常快,工资增长的也非常快。你当年交的社保费,到了你领取养老金时,已经远远不够维持生活的了。
比如你交费时,你今年工资是5000元,每月交费1000元,而二十年后的中国,工资可能早就涨到了5万元,而工资5万元的时代,必然有对应于5万元的消费水平,而如果那时你每月拿1000元的养老金能维持生活水平吗,显然不能,而即使用这1000元进行投资,增殖到了两千或是三千元,那也远远应付不了工资5万元时代的生活支出,其实二十年后,中国工资增长10倍是完全可能的,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工资已经增长了100倍。
而“现收现付”制度就不同了,比如你是个退休人员,今年的中国社会平均工资是5000元,养老金替代率是60%,那你能拿到的养老金就是3000元,这与你当年交了多少费没任何关系,你的养老金完全跟着社会平均工资走。
如果你是今年在领取退休金的人,那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当年你的交费情况,今年领养老金的人基本上都是30多年前参加工作的,而当时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他即使将全部工资拿出来交养老金,也远远达不到他现在领取的3000元的标准,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的平均工资是几百元,本世纪初,中国人的工资是一千多元,现在每月领取3000元养老金的人,其实一生中缴纳的社保费,非常少,有的人可能都没他一年领取的养老金多。也就是一个当年每月交费几十元的人,现在照样可以每月领取几千元,可以说是赚大了。
同样,现在工资每月5000元工资的上班族,其每月的社保费大概1000多元,而如果30年后退休,那时候,如果工资涨到5万每月,那这个人30年后,每月能领到大概3万元每月的养老金,这个人也是赚大了。
这就是“现收现付”制度的好处,“现收现付”这种制度特别适合社会高速发展的国家,你交费可能非常少,但你领的非常多,而累积制,则适合那种不断倒退的国家,比如你当年缴纳了40元,三十年后,国家倒退了,社会平均工资仍然是几十元,那你就保值了,但是现代社会,经济停滞,甚至不断倒退的国家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累积制根本就不可行。
其实经济学就是这么奇妙,这里面有太多的道理,不是那么容易简单想明白的。在中国有个金融学者提出现代金融取代了“养儿防老”,这是错误的,现在各国实行的社保制度,仍然是“养儿防老”,跟金融投资一点关系没有,只不过是变一家一户的“养儿防老”变成了整个社会统筹的,带有强制性的“养儿防老”,也就是政府向年轻人收取社保费(税),然后向社会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性质还是“养儿防老”。各国的社保本身是一种税收,而不是金融投资,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常识。
而金融投资也根本不能保值。保值,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但保值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保通胀的值,也就是“抗通胀”,这很容易做到,根本就不用投资,只要是定期存款,就能保值,但仅仅抗通胀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保值是“保障生活水平不下降”,这才是真正的保值,而这靠金融投资或金融保险根本就做不到。
(作者简介:高连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经济学家,畅销书《中国大形势》一书作者,“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理论创始人,近年最活跃的青年学者之一。同时也担任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中国管理研究院创新管理研究所研究员、草根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专家学者协会理事、广西桂商研究会顾问、搜狐“最专栏”签约作家、《top商职智圈》杂志高级战略顾问、和讯网特约财经评论员、江西文学网文学顾问以及部分企业特约战略专家,多家中国一线媒体特约撰稿人。
对政治学及经济学研究有独特兴趣,擅长对中国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