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让中国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也让全中国人获得了“平等”,因为大自然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呼吸的空气也是平等的。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你是走路还是开车,无论你在街头还是在室内,我们都需要无价的空气,同时当雾霾来袭,你所处的环境与时间也都将是平等的。
当我们的城市染上雾霾的习惯,承受习惯下的呼吸之痛,“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拉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这样的段子一笑而过之后,更让人感到的是恐慌,一重障碍隔绝着透明的空气,同时也隔绝了经济的发展,隔绝了持续的共赢。
毫无疑问,治理雾霾,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然而,我们应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场必须赢得胜利的攻坚战呢?澄清认识上的“雾霾”,将有助于我们消除生态上的雾霾。
毋庸讳言,一些地区其实已经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发展,正在让人们付出健康的代价。可以说,治理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是社会共识,更是当务之急,一刻也等不得,一刻也拖不起。
然而,治理雾霾不能只靠天帮忙,它注定是场持久战。治霾难,难就难在它不是由一两个简单原因造成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催生出了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生活方式,多种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加重着环境压力,最终才有了“爆表”的这一天。现在,我们要“拨开迷雾见青天”,不仅要从转变发展观念着眼,更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期待这样庞大的系统工程毕其功于一役,无疑是一种奢望。
雾霾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没有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准备,怕的是“先污染不治理”的行为依然得不到纠正和惩处。驱散灰霾、唤回蓝天,正需要这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和行动来支撑。
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时间跨度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才有可能实现空气基本好转。因为经济体都有惯性,仅刹住惯性就需要一段时间,现在,能控制住不要新增污染就已经很难了。
有鉴于此,法律机制必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宏观机制方面,建立综合决策,将发改、经贸、环保等决策协调起来,对战略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利于环保的发展规划坚决不能实施,不利于环保的项目坚决不能批准,强化地方政府的考核,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甚至在一些特别严重的地区实行一票否决,彻底扭转政府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微观方面,在完善现有环境保护立法的同时,强化执法监督,坚决将环境保护法执行下去。
长远看来,雾霾笼罩,是危机,也蕴藏转机,这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综合实力,也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污染容易治理难,雾霾里没有人能袖手旁观。如此,才能早日迎来“水清、天蓝、地绿”的美丽中国,才不至于让人在雾霾中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