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银行数量降至冰点所想到的

发布时间:2013-12-16点击率:684

笔者研究研究国际金融机构发展发现,美国银行数量目前降至大危机时期冰点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最新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全美加入联邦存款保险体系的银行机构的数量已降至6891家。美国的银行机构数量在今年夏季降至7000家以下,这是1934年联邦监管机构开始跟踪该数据以来出现的首次最低记录。美国银行数量近年的大幅度下落,引发了笔者对我国银行数量变化及经营模式的思考。

  

  优胜劣汰机制充分体现

  

  观察发现,美国银行业的公司数量最高峰时达到18000多家,可以说美国银行业的公司数量全球领先,但如果你细分来看,美国的各类银行主要为中小型公司,其私营与合伙制较为普遍。美国银行业中占绝大多数的小型银行对经济而言至关重要,因为此类银行更有可能向小企业提供贷款。美国实体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也在萎缩。FDIC数据显示,从2009年底至今年6月30日,实体银行分支机构的总家数已减少3.2%。在美国金融领域,开办银行只有符合一定的资金规模、法律规定,即可开办,而1亿美元资产规模是个重要指标。而近年美国监管层也在完善自身系统,比如美国政府为确保银行业不会像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那样大量倒闭而加大了监管力度,银行面临的监管成本也在上升。

  经济的发展往往与金融服务密切相关,近些年来,美国金融体系虽然出现了金融危机,一大批中小型银行倒闭,但存款保险与法律相关体系的完善,其并没有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居民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相反数量下降几乎全是因为资产规模不到1亿美元的银行退出所致。这些小银行大部分在1984-2011年期间退出。FDIC数据显示,在此期间退出的银行中有超过10,000家因并购、整合或倒闭而退出,因倒闭而退出的银行占17%左右。但从实际竞争结果来看,虽然银行机构的数量在下降,但整体的银行存款和资产规模却在增长,同期大量创业型企业如微软、GOOLGE、英特尔、苹果等却从小做大,说明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较为完善。

  上述数量变化及资产规模等因素显示,优胜劣汰机制在银行业的发挥非常明显,并具有良性引导。

  

  中国银行体系

  需要充分引入竞争

  

  美国银行业与中国银行业尽管在公司性质方面有极大的差异,但市场经济发展的轨迹显示,垄断性经营的体系迟早会暴露出较大的市场问题或危机。私有化或民营化体系银行也会如此,但法律与存款保险、面临同一竞争环境、市场充分竞争所带来的优胜劣汰,对经济的稳健、金融体系的完善是必不可少。

  从目前中国银行业情况来看,垄断性经营特征非常明显。A股16家上市银行全部为国有控股企业,息差因素与排它性,使得其业绩不断上升,但这种上升缺少真正的市场竞争。从最新的16家A股上市银行2013年前三季度业绩来看,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总额为9183.99亿元,前三季度银行日净赚约38亿元。

  市场经济是充分竞争的经济,如果一个行业因垄断因素或非充分竞争因素而大到不能倒,那么其隐含的利润转移或潜在危机或累积着很大的风险。垄断因素、独占经营等必将导致其它行业或中小企业发展受限,而政策性贷款所导致的经营效率、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债务因素等均可能因没有竞争体而潜在运行,也很难产生真正的优胜劣汰,这从16家A股上市银行利益增速基本持平或一荣俱荣就可看到。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