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询价机构为何总是勇于报高价?

发布时间:2014-01-13点击率:677

新股发行已经启动,从新股发行价格的形成来看,机构与个人均参与了股票IPO的询价过程,但从实际结果来看,A股IPO定价再次走高,沪市主板中纽威股份发行市盈率高达46.47倍;深圳奥赛康发行价格对应的市盈率更是高达55.44倍,其他股票如果从行业地位与估值来看,并无大的优势,但也总体呈现高PE发行的态势。研究这些股票发行定价的后面,笔者发现,机构与个人投资者报价出现强烈反差,但机构力量决定了最终价格,这一巨大反差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以最早发行的新宝股份来进行说明。新宝股份发布定价及网下配售结果公告显示,其最终发行价格定为10.50元/股,对应的市盈率为30.08倍,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研究发现,共有481家投资者参与本次发行的网下配售,在新宝股份的新股询价过程中,有效网下报价对象的分布就包括7家公募基金账户、6家保险资金账户、2个券商资管账户、1个券商自营账户、1个社保账户、1个投资公司账户以及网下认购者中的“新面孔”——1个个人投资者账户,我们看到机构投资询价人则主要集中在公募或国有机构,而其报出的最高价10.52元,个人投资者章建平给新宝股份的定价为4.5元与5.28元,申报股数为350万股与300万股。相对于该公司2013年中期每股收益所给予的市盈率只有21倍左右,价格与最后定价也相差超过一半,形成巨大反差,但最终新宝股份以接近最高价定价。

  研究其他最近的几家公司新股定价过程来看,机构投资者往往给出较高的询价报价,而个人投资者依然谨慎报价,价格差较大。有家国有证券机构在对我武生物的报价中报出近40元的价格,而其最终落在20.05元;主板新股纽威股份最终形成46倍PE的发行价,而后续的几家公司其发行价也均明显超越同类A股中的老公司,难道在行业内这些新公司的确比老公司强吗?机构投资者为何勇于报高价呢?

  从参与新股询价的机构来看,主要集中在国有机构,私募基金大多被挡在门外,制衡力量几乎形同虚设,尽管部分个人投资者进入到询价行列之中,但其影响力有限,那么是什么造成高PE发行能够如此形成呢,笔者认为两个因素或较为直接。

  首先,中国A股新股不败神话的影响。对于国有机构而言,在资金、通道与信息优势上明显强于其他机构与个人。从A股近年历史表现来看,新股总体呈现出抑价明显的特征,而较多时间内,新股不败的神话演绎不断。从其主要原因来看,国内股市投机风气较浓,“打新”稳赚不赔似乎成为投资者的共识。机构特别是曲线利益持股机构,在询价中更是表现踊跃,由于其持有较低PE或有保底承诺,其对于新股的定价往往报的较高,由于新股利益链条较长且具有一定的隐藏性,因此报价较高自有其内在利益驱动力。

  其次,交易机制与退市机制的缺陷。我们知道,目前A股新股首日上市交易深沪均有一个较大的涨跌幅空间,而第二日的涨跌停板制度,可以为利益机构所运用,如果采取T+0即无涨跌板制度,当日新股特别是问题新股往往存在较大的回归,但目前而言,交易机制为相关机构提供了利益炒作的不对等性。我们看到美国与香港市场新股上市首日与其他交易日制度并不不同,公平对等的交易机制使得新股定位与发行相对理性。同时,目前A股退市制度不完善,如果退市制度完善,相关询价网下配售的股票在锁定期内,如果出现问题则有可能触发退市,这样将遏止高配售持股,加大其持有风险,其自然在询价过程中理性回归。研究美国市场发现,自1995年至2012年,纽交所共有3000家左右公司退市,纳斯达克共有8000家左右公司退市,数量相当可观的。从市值上看,从2005年至2012年,纽交所退市公司市值高达3.1万亿美元,而新上市公司市值仅有1.3万亿美元,退市市值是新上市公司市值的2.5倍,如此之高的退市率,新股投资的风险考虑、价值估值等方面促使其新股不败难以全面性,分化与退市共存使得市场投资者相对理性,市场建设相对健康稳定,风险与收益对垒,机构淘汰与发展共存。

  总体来看,新股发行过程中的机构询价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历史投机因素的影响,也有参与机构性质、交易机制与退市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缺陷,但从未来市场化、法制化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高PE发行正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证券市场历史会重复,但不会简单的重复,投资者对于过高PE发行的股票,最好的办法是回避为好。

  (作者简介:资深市场研究人士,在国有企业、美资公司从事高级管理工作多年,并在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执业证券市场研究10年以上,多年来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财经、证券市场研究等近10000篇文章,具有国家证券执业一级资格证书,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与证券市场策略、公司研究)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