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呼唤道德约束机制

发布时间:2014-02-17点击率:603

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加,上市与退市机制的分化,实际上A股市场道德风险的冲击时有发生,而在规模增大,利益体增加的基础上,道德风险的变化呈现深化与复杂化。种种事例与现实的严峻性显示,推行资本市场的道德约束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道德约束机制简单的说就是用德行约束自己的行为,运用到资本市场上,就是在遵守相关法律的前提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约束,以防止伤害市场投资者利益,而侵蚀政府、公司与股东利益。从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与现状来看,一些利益任职、财务造假案、审批制度及重组利益链条、发行上市等方面问题不断,说明相关道德约束机制建设较弱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中国资本市场道德约束机制的重点,应从下述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与制度化。

  首先是顶层监管方面的道德约束。监管层作为资本市场的管理者,其牵一发而动全身。历史与现实情况显示,监管层的约束机制较弱,虽然有公务员法及相关条例约束,但从现实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依然难以整体约束其道德行为。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刑满后,第一个提出的是控告监管层某领导及交易所等,可能反映出道德风险的伤害之深;国有上市公司中许多来自于监管层的利益任职,使得相关公司利益融资与重组腐败升级,道德风险面加深加重等。研究发现,市场经济国家的美国在公务员任职中的道德约束机制相对完善,不仅公职人员要签署道德协议书,回避利益任职,同时也要依据联邦政府道德法案公布其个人相关财务报表,对从事涉及到利益冲突的工作,如政府合同、采购、补助金、执照、管理或监督的通用15级以及15级以下的公务员适用。报表分为5个部分,含收入、负债、兼职、福利计划、礼物和差旅费等详细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道德风险对相关领域的冲击。目前美联储主席与副主席职务变化,就可以看到相关道德协议书签订及风险约束机制的身影。因此从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来看,证监会、交易所等顶层监管层的道德约束机制需要完善与深化推进。

  其次,上市公司道德约束更加紧迫。上市公司不仅是一家公司,其股票融资、交易、信息等事关投资者利益。而在现实情况下,无论是IPO公司还是已上市公司,不少体现出伤害投资者行为的真实案例。由于目前A股市场上市与退市机制并非对等,许多公司通过恶意融资、利益重组、财务包装等将道德风险转嫁给投资者。比如某上市公司为多融资,而在财务报表上包装与利益输送,某华东上市公司近期以百倍PE定向增发,其A股价格是香港H股价格的6倍,其上市公司的道德底线完全是一种人为的利益包装,道德在融资风险转嫁及利益驱使中已荡然无存;近些年上市的一些公司,其上市时,与中介机构共同将自身包装为一个行业龙头标杆,巨额融资后,却沦为亏损类股票;有的是相关监管层出任总经理并持有大量股份,有的则是地方政府领导安排其中,但上市后业绩变脸正是一种道德约束机制失效,进而形成大的腐败案的源头点,这些不仅使得相关上市公司沦为绩差亏损公司,同时也使得相关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有必要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建设,以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投资主体道德约束机制需要公开透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可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散户。其中,机构投资者又可划分为六大类别: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基金、QFII基金、其他法人机构。研究认为,投资主体中机构投资者的道德约束机制更为重要,随着市场机制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可以说鱼龙混杂的现象也较为明显。一些机构投资者在运作股东资金时,由于缺少道德约束机制,通过利益炒作、利益发行、利益输送、老鼠仓等形式不断的触碰资本市场的法律底线,而由于监管手段与法律完善度不佳或执行不严,使得投资者利益被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部分机构对亏损类、重组类、题材类股票的炒作,崩跌后导致相关基金持有人亏损,如昌九生化、重庆啤酒等;参与业绩平平的上市公司重组,以高于市价两倍的价格进行重组捧场,之后股价重挫,导致基金持有人或信托受益人权益伤害等;这些都可以说是部分机构投资者的道德风险明显体现,其急需构建投资主体的道德约束机制,以保持其投资标的公开、透明。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