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胡松全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创业者,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奉献者,是一位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者,是一位胸怀美丽中国梦的追梦者,这些标签贴在他的身上都合适。可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很是淡然——一个普通的养鱼人。
也许正是他对自己普通的定位,鞭策他勇于开创、求变、求知、求发展。也许正是他对自己普通的定位,总是对求己者“有求必应”,日积月累,让记者的笔下有了他精彩的成长故事。
“技术活”让残疾青年受伤的心拾回自信
1970年2月7号,四川省营山县青山乡九村六组胡氏家里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添人进口,本是一件大喜事,然而,小松全的出生,却让父母多了几份忧虑——他的下肢天生残疾。
虽说天生残疾,爷爷奶奶和父母并没有嫌弃他。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上学读书,同学的嘲笑让他感到失去自尊;回家务农,农活的重体力消耗让他感到吃不消。通过观察,胡松全发现裁缝生意火。于是爷爷给他交了300元学费,送他跟村里的一个老师傅学习裁缝技术。然而,师傅教的基本上是老古套裁剪技法,“时髦”款型根本就不会裁剪。为了心中的时髦款,他毅然辞别师傅,去重庆学习深造。他的追求精神感动了重庆的老师,老师免费教他的技术,还去到他的家乡举办缝纫技术培训班。在胡松全熟练掌握了现代流派裁剪技术后,老师将培训班完全交给了他打理。
胡松全告诉记者,他管培训班第一期就收了16位学员。当时,他在街上还开了缝纫门市部。第一年下来,挣了近12000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滑铁卢的教训
唤醒鱼汉子的求知激情
缝纫技术活给胡松全的命运带去了改变。但是,风光的岁月却并不长。受外出务工潮的影响,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人数大减,裁缝生意一下子清淡了下来。发家致富的路子到底在哪里呢?胡松全在苦苦思索、找寻。
一天,胡松全在青山乡赶集时,偶然听到两个鱼贩子的谈话,让他既惊又喜地发现,卖鱼利润很大。自此,胡松全开启了他全新的贩鱼生意。
为了赢得顾客,他将做裁缝时的服务精神用到了卖鱼的事儿上。别的鱼贩子卖鱼就只卖鱼,鱼儿一过秤收钱就算了事,而他却不同,秤好鱼后,主动给顾客杀好鱼。就是这么小小的服务改进,他的“鱼摊”总是市场上最早收摊的。虽说如此,由于身体残疾,他挑的重量太有限,挣的钱每天就在六十至八十元之间,身体感到极度劳累。
要是有减弱劳动强度又可以多挣钱的法子就好了。
他想到了社里空闲的鱼塘,便把鱼塘承包了过来。放养鱼种后,由于不懂得养鱼技术,胡松全根本不知道鱼儿得了病。等到出鱼时,他才傻了眼,打捞出来的鱼儿卖了后,差不多就够成本。这让他多日的期盼成为了泡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青山水库专业养殖技术员听了胡松全的讲述后告诉他,这么明显的鱼病你都看不出来,你还是不要搞这个产业为好。
不懂我就学嘛!技术员委婉地劝导没有让这位自尊心极强的残疾青年放弃养鱼事业,相反,他表现出了十分顽强的斗志。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为了不让滑铁卢的故事重演,他开始跑书籍买关于养鱼的书箱来学习,这还不够,他还拜青山水库的专业养殖技术员为师。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跟技术员学习,为了尽可能系统地掌握养殖技术,他干脆在青山水库建起了自己的网箱养鱼。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技术员的指导学习和养殖实践,一年时间下来,胡松全熟练掌握了养鱼的注意事项、鱼病预防和治疗等知识。
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懂得了养鱼技术,胡松全又开始了创新,他琢磨能否从改革养殖环节去提高鱼的产能和产量,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他改变了以前传统的养殖方法为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的投放饲料,那怕是夜晚也一样严格坚持。记得当时专业技术员还说他瞎折腾,查找现有的养鱼技术资料也没有那般养鱼的。不料,十个月时间下来,奇迹真的出现了。传统养殖要两年时间才能出售的鱼儿,经他这般“折腾”式的养殖方式,十个多月,鱼儿硬是达到了出售的标准。这不,他作试验的一个网箱,放的是108斤鱼苗,出售后,利润高达3500多元。要是足密度的养殖,扩大两个网箱、三个网箱、四个、五个……利润多可观呀!
渔业合作社理事长的中国梦想:予人以渔,共同富裕
有了技术作保障,又有了成果的鼓励,胡松全加大了马力,第二年,他将网箱就扩大到八个,让人高兴的是利润比预期得还要好,八个网箱,净利润高达11万多元。就在他再次准备扩大养殖规模时,当地政府将青山水库选定为居民生活饮用水取水点,在当地政府积极协调下,于2005年,胡松全等5户养鱼户从青山水库搬迁到了照珠河。照珠河和青山水库一样,给了他丰厚的回报,每一个网箱年利润在1.5万元以上。
在照珠河,一些村民的故事搅动了他的心,就在他一次一次的“管闲事”过程中,他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以至于形成了今天他心中的中国梦想。
在照珠河畔有一个姓杨的残疾人家庭,妻子熬不过家庭经济贫困的压力,带着孩子走了,留下老杨在家艰难度日。老杨家庭心酸的故事,他是看在眼里,痛在心头。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帮助到这位残疾朋友呢?
“捐点钱帮助杨家吧。”妻子看到他愁苦的样子先他开口提出建议。
“这个办法我早想过,捐的钱太有限,吃完了又怎么办呢?”他反问妻子。
做点好事就做点好事,难道你要去管他一辈子不成。妻子对他的想法大惑不解。
“有了,有了。”自己身有残疾,不就是靠养鱼致了富嘛,照珠河的天然条件,老杨也可以走养鱼这条路来致富呀,这样子,自己还能更多地帮助他。可是,让胡松全没有想到的是,老杨听了他的意见,一连叹了几口气。是呀,老杨不但不懂养鱼的技术,就是养鱼必须做的网箱的投资也没有。
怎么办?
没有钱购材料做网箱,那就就地取材吧。胡松全和老杨一起,找来木头、铁丝、钉子等材料,亲手帮助老杨做好了一个网箱,送给老杨鱼苗,还教他喂养技术。第一年下来,收获喜人,老杨的网箱创收近万元。尝到甜头的老杨将养鱼挣到的第一桶金完全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上,第二年,老杨养鱼收入突破了三万元。采访中,老杨告诉记者,如今他家有6个网箱,每个网箱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还有两个吊车,专门给乡亲们出售鱼时上车,每斤收费0.12元,年创收4万元左右,只这两项收入加起来就有13万多元。他说,他要感谢胡松全,如果没有胡松全帮助他,他的生活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不敢去想象。自从养鱼挣到钱后,妻子和孩子都回到了身边;自从养鱼挣到钱后,以前木头做的网箱现在全部改造成了钢管;自从养鱼挣到钱后,他家里修了现在的楼房;自从养鱼挣到钱后,现在他家里有两条鱼船;自从养鱼挣到钱后,照珠河畔的村民,特别是附近乡镇的16位残疾人相继跟着胡松全发展养鱼业,全部发家致富、成家立业过上了好日子。
当记者问老杨对胡松全这个人有何评价时,老杨点了点头说:“他人诚恳、老实,好帮忙,他是一个好人。他做事负责,不搞歪门邪道,所以在2008年成立渔业合作社时,大家选他当合作社的理事长。”
合作社社员肖某评价他是:“一个负责任的理事长”。
何某评价他是:“一个好人”。
朱某评价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郑某评价他是:“一个有肉大家吃的人”。
李某评价他是:“一个大大的好人”。
好一个好人理事长。
采访快要结束时,记者问胡松全有何梦想时,他说:他不想看到有人吃不懂技术的苦头。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有养鱼人求助他,他都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可是,目前有营山、蓬安、达州、平昌、重庆、广安等地很多养鱼户,向他请教养鱼技术、预防和治疗鱼病等,有时他一个人简直忙不过来,甚感力不从心。他说,他期盼有朝一日举办一个养鱼技术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掌握养鱼的技术和技能,养好鱼,早日过上好日子,早日致富奔小康。
“很好的梦想。”看着他憨憨的、认真的表情,记者给了他一个夸张的拥抱,以示对他的肯定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