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航观察·肖玉航专栏
春节后,各种招聘会拉开大幕,而从目前各地信息来看,许多企业再次出现用工荒。虽然提供的岗位较多,但真正达成意向的并不理想,这种中国特色的用工荒现象,实际上反映出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企业却招不到人。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中国目前社会变化、心理需求与尊严、收入分配差过大、农民工待遇问题等有很大关联。
2013年全国31个省区的一份调查显示,51.7%的受访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工作。84.4%的企业忧虑年后人员流动问题。其中35.1%的企业表示,有员工提出春节后将不再返回企业上班;49.3%的企业也遇到同样的情况,但人数不多;只有15.6%的企业没有收到员工这样的申请。进入2014年,从各地用工信息动态来看,沿海与发达地区的用工荒再次扑面而来,而仔细分析来看,由于内地中西部地区发展迅速,加之大的国内外知名公司投资建厂,使得原来到沿海地区打工的人,在家门口就可找到自己的岗位,这不仅可以实现和谐的工作状态,同时也减少了外地奔波。比如近年在河南郑州就吸引了富士康、格力电器、万科、保利地产、绿地集团等大型企业的进入,在河南就可就业,许多原来奔波在外地的应聘者自然留了下来,工资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目前的用工荒实际上是一种矛盾的延续,即许多毕业生并不想去加工、销售企业工作,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急增,失业与隐性失业的人员年纪增大,而招聘单位开出的条件往往是挂钩任务量的一个工资构成。同时我们看到,金融、证券、保险、银行等单位招工实际上对于35岁就给以了年纪限制,而35岁之下的岗位往往是工资较低、销售任务较重的,这反映出中国企业招工对于年龄的歧视或回避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许多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层”往往不愿从事有条件限制的工作或工作时间不久就离职,尽管其招工企业承诺五险一金,但实际上年轻工作人员劳动合同的短期化也是难以留住人,进而社会扩散口碑不佳,难以招到合适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找工作往往具有一定的底线,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满员,民营企业虽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其稳定性差及变化过多,很难吸引大学本科毕业生;国有部门更是难以进入。从笔者观察来看,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40岁以上成为中国就业的年龄上线,很少有企业招超过此年纪线上的,金融部门更是将大部分基层用工年龄限制在35岁。
研究发现,日前中国新生代基层打工者已区别于老一代了,他们特别注重公平公正的环境、自我价值的实现、未来发展的空间以及下一代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很多企业并未给基层打工者创造适合全面发展的环境,使得打工者看不到长远发展的希望。
随着沿海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和推进,中国经济的纵深活力凸显,劳动力也不再是单向流动,“逆流动”的队伍正在壮大。事实上,近几年来沿海地区频频上演“用工荒”,一定程度上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民工争夺战”的结果。
总体来看,用工荒的背后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内在矛盾的反映。笔者认为其也有积极的一面。用工荒证明中国普通劳动者不是“低贱”的代名词。普通人的身价不断提高,才有可能组成一个真正有尊严的大国。
用工荒是暂时的,而真正有效的社会结构化布局、公平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差别化的缩小、吉尼系数的回归平均等是未来打破用工荒的关键,对此,需要社会各方面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