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来自成都崇州的农村小伙周力领到了“十佳劳务工”荣誉证书和奖金。中铁二十三局八公司为农民工搭建“双赢桥梁”,把“游击队”精英收入麾下,使一线骨干员工力量得到壮大,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
如 今,曾经农民工求着建筑单位找活干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很多工地,鲜见二十多岁毛头小伙的身影,建筑企业甚至为招不到高素质的民工而愁肠万断。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人口红利消失、社会保障机制仍不完善的今 天,中铁二十三局八公司却搭建起了与农民工共生相存的桥梁。
“正式工”和“临时工”之分曾经被视为职业壁垒,如今在八公司被逐渐打破。 该公司出台《十佳劳务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评选出的“十佳劳务工”中特别优秀者,年龄在男35周岁及以下,女30周岁及以下,身体健康的,公司将根 据施工生产和人员需求,每年按适当名额转为公司员工,办理用工手续,签订长期限劳动合同,交纳社会保险。
这些举措对央企来说是用工制度 改革最难跨过的一步,但是八公司却利索地迈了过去。公司主管领导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依赖流动性大、素质低下的农民工队伍主体上,只有把新 时期劳务用工问题与企业发展战略对接起来,增加对内在智力资源的要求,由“手脚”企业转变为“头脑”企业,才能避免企业的发展面临非持续型发展的战略性危 机。
八公司不把农民工当“外人”,重视农民工队伍建设,为优秀农民工创造更好的职位发展环境和机会,让农民工对八公司充满归属感。今 天,有越来越多农民工结束“游击队”生涯,挺胸走进正式员工的序列。农民工连国钧到公司后,由于熟练掌握了测量技能,而且练就了一手“目测”的绝活。他目 测的土地与用尺子丈量的面积几近吻合,让当地老乡大为惊叹,赢得了响当当的“名声”。公司给他“转了正”,他先后在石武客运专线项目部、江南高速公路项目 担任管理技术人员。
八公司对农民工的管理由“放养”向“圈养”转变,以精细操作和管理为目标,把农民工引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实现 组织结构专业化、工作方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农民工职业化。而人才队伍结构和素质的提升,在产业链上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延伸中占尽了优势。如 今公司的混凝土制品在建筑行业享有极高信誉,具备独立完成铁路一体化施工的能力,在城市有轨电车市场抢占了先机。
另一方面,八公司打破 传统模式,把优秀农民工转为正式员工,甚至可以得到提拔重用,使农民工真真切切感受到被尊重,他们与企业一起打拼的劲头更足了。公司六沾项目由于线下工程 影响,制梁产量下降,农民工收入减少,可是制梁场的的农民工没有一人因此离开项目部。他们说,公司对农民工像正式工一样对待,公司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们 都会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