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四败后,第五次创业他做出“今日头条”。人家靠编辑整理新闻,他偏让代码推荐新闻。
作为程序员,张一鸣和一帮“码农”为“今日头条”写了上万行代码;作为CEO,他“发明”了一套工程师逻辑的公司运营规矩。
“今日头条智能水平只能打30分”
员工们对张一鸣有个共识:一个没什么爱好的“码农宅男”。
张一鸣听了很委屈:我有爱好的,我的爱好就是获取信息!
自称“重度信息获取症”患者的张一鸣,初中时一周要读二三十份报纸。从本地报纸到《人民日报》,只要带字的他都不放过,连报纸中缝都会仔细看完。现在不管多忙,他每天阅读量都有10万字。
2012年,张一鸣大学毕业的第8年,之前经历了4次“重新开始”:从开发协同办公系统失败到作别“酷讯”,再到关闭“饭否”、放弃“九九房产网”……也是这一年,他决定再来一把。
“我发现,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依然落后!”在张一鸣眼里,互联网上虽然有海量信息,但人们找到想要的信息却很难。
于是,“码农”出身的张一鸣带领十几个工程师,费时三个多月,开发出“今日头条”的最初版本——只要用户绑定社交账户,“今日头条”就开始分析用户的社交数据,找到用户的兴趣所在,再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资讯。
“别人靠编辑选取新闻,我们靠算法推荐新闻。”这个“没有小编的客户端”,2年内用户从0变为1.4亿,月活跃用户达4500万。
但在张一鸣看来,“今日头条”智能水平只能打30分。为完善推荐算法,最近张一鸣每周都要面试数十位程序员,以寻找优秀人才。
“程序猿”的逻辑思维
张一鸣这类人,业内称之为“程序猿”。其实,“程序猿”是对程序员的戏称:他们有着人类的外表,却行为怪异;乐于和电脑沟通,却不善交流。但是,他们正如猿人这种人类祖先,更懂人类内心的需求,再用代码让生活更人性化。
6月,“今日头条”融到1亿美元。不过,张一鸣依旧保持着原来的习惯,上班“标配”还是T恤和运动鞋,只有出席公开活动时,才会穿得正式一些。
基于“程序猿”逻辑,张一鸣还定了不少“奇葩”规矩。
例如,只要步行上班不超过20分钟,每个月能拿1000元房补。
再比如,公司免费提供三餐,专职大厨还有认股权。张一鸣计算过,出去吃饭来回要一个小时,在公司吃二十分钟就够了,边吃还能边谈工作。拿着股权的大厨,做起饭来也是格外卖力。
创业者的时间不能耗在路上,应该花在办公室里——在张一鸣看来,这是必须的。“真的,这些经验可以在所有创业公司推广。”
对于生活,张一鸣也实行数据化管理。经过反复试验,他决定每天睡七小时——少了浑身难受,多了浪费时间。
关于自己,张一鸣一板一眼地说,“我对金钱的渴求不强,但对技术、产品很感兴趣。哦,我还喜欢做有挑战的事。”
“程序猿”的艰难转型
今年的6月,张一鸣一定会终身铭记。他先开心地宣布成功融资,转眼又遭遇铺天盖地的质疑。“剽窃者”“新闻搬运工”的指责,打得张一鸣措手不及。
摊上大事后,他第一反应不是去拜访“冤家”,而是一脸困惑地问同事,“他们说的和我们做的好像是两码事,为什么会针对我们?”当时“今日头条”“码农”遍地,却无人负责公关。
张一鸣还在朋友圈“吐槽”:“今日头条没有为自己发稿说话;今日头条上能看到今日头条的负面链接……尽管头条装机用户上亿;尽管1分钟即可推送全国;尽管有时非常气愤!”
不少朋友提醒他,CEO不是这么做的!
这时,“程序猿”CEO张一鸣才开始调整心态,尝试着与外界沟通,决心“做一家公众公司”。
后来,张一鸣的朋友圈不吐槽了,改挖人跳槽:“到最有争议的公司,干最有挑战的工作:产品、技术、公关、法务,全都要!”
这个曾习惯“讲道理”的“程序猿”,开始学着“谈生意”了。
如今,关于“今日头条”的争议还在持续,但与“今日头条”合作的媒体却越来越多。
“纠纷不少,但多数以合作结尾”,张一鸣语速仍那么快,语气已平和许多:“我们和媒体有合作基础,他们生产内容,我们分发内容——这是上下游关系,不是竞争关系。”
“我的愿望,就是给每个人的兴趣和需求画像,精准推荐信息,让‘早知道就好了’这句话被说得越来越少!”
对话张一鸣
“今日头条”其实是在消灭头条
■ 周劼人 叶健
以智能推荐资讯知名的“今日头条”,一方面用户众多,另一方面饱受侵权质疑。那么,“今日头条”凭什么吸引过亿用户,又如何面对侵权指责?“今日头条”CEO张一鸣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记者:有人觉得“今日头条”和其他客户端区别不大,吸引上亿用户只是运气好,你怎么看?
张一鸣:严格地说,我们不是“新闻客户端”。新闻客户端是以主编为中心,提供的是新闻、输出的是价值观;而我们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的是“泛资讯”,不光有新闻,还有和工作、生活、学习相关的各类资讯。
我们一直致力于分发更多的信息,给用户更准确的推荐,让用户在更多场景下可以使用“今日头条”。
记者:根据兴趣推荐新闻,会不会让读者关注的越来越狭窄,而且会看不到真正的社会热点?
张一鸣:其实每个读者关心的头条是不一样的。传统媒体只能凭直觉判断大家会关心某件事,于是选择它作为头条。我们通过每个人在微博上留下的数据,和你平时阅读的喜好,对一个人的需求进行画像,然后再推荐你可能需要的文章。可以说,“今日头条”消灭了传统意义的头条。
举例来说,这几天某位明星事件比较火,别的客户端上也许满屏都是这位明星的新闻,但在“今日头条”上,却依旧能找到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记者:质疑者说你们是“新闻搬运工”甚至是“剽窃者”,你怎么回应?
张一鸣:先说个事实,到目前为止,我们公司没有败诉过,真正上法庭的也只有一起官司。我觉得这场争端可能由“一个巧合”引起的——在平媒受到冲击、业绩日益下滑时,突然出现一个市值数亿美元的公司。所以难免有人会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是不是你“搬运”走了我的内容和利益呢?
记者:用别人的内容为自己带来了流量,算不算侵权?
张一鸣:首先,我们不是把别人的内容拷贝到自己的网页上,而是通过推荐,将用户带到内容所在的原网页上。其次,媒体是生产内容的组织,我们只是分发内容的介质,因此我们更像邮局和书报亭。
“今日头条”的出现,媒体也是受益者,因为他们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传播。我们希望成为传播界的“亚马逊”,让更多有特色、有价值的内容被挖掘出来,并被推荐给有需要的人。让原本被锁在抽屉里、埋没在报纸豆腐块上的内容越来越少,让“早知道就好了”这句话被说的次数越来越少。
另外,“今日头条”一直非常重视版权的保护。事实上,我们已经与非常多的传统媒体达成了版权合作,而且合作媒体的数量还在迅速增加。
记者:有媒体集体抵制你们吗?
张一鸣:没有,他们还是选择留下来。因为我们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改变。以前有很多优质内容,零散在角落里无人关注;而很多读者又看不到感兴趣的新闻。“今日头条”的作用,一方面使帮助内容生产者找到读者,为它们带来了流量;另一方面,也替传统媒体节约信息分发成本。我发现,有的传统媒体一半的员工是负责发行,这是很大的成本,我们可以帮他们降低这块成本。
记者:“今日头条”最近上线“今日特卖”频道,你们打算成为电商挑战淘宝吗?
张一鸣:我们不进货、不仓储、不物流,所以不是电商。我们还是信息平台,信息无非是连接人和人、人和事、人和服务。所以,我们做“特卖”是顺理成章。
就说我的亲身经历吧,我有比较重的颈椎和腰椎疾病,到处看病也没有太好效果。有一天,“今日头条”为我推荐了一款治疗颈椎病的健身器材。我试了试,效果还挺不错。当时就觉得,早知道就好了!
记者:如果别人模仿“今日头条”,你们有胜算吗?
张一鸣:现在没有什么是不能模仿的,关键看执行。我们也有薄弱的地方,例如网易客户端的评论确实很精彩,但我觉得这是“好而不关键”的优势。在重要的方面,我们很少学别人,别人也很难学。
记者:用户上亿的新闻客户端有好几家,你觉得还有增长空间吗?
张一鸣: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认为当所有新闻客户端的日活跃用户达到2亿人时,行业才算相对饱和。但目前,行业日活跃用户才7000万人,增长空间可想而知。
声音
更多可能
还在前方
■ 方兴东
两个月前,“今日头条”深陷“围剿”之中,声势之大,多年未见。
“今日头条”的“遭遇”,与当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困境密不可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很残酷,但是,新媒体对自己更加残酷。从当年的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到今天的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三大巨头。新媒体的江山不但已经彻底颠覆,而且后起之秀已经完成数量级的超越。
所以,“今日头条”的出现,是在新的移动互联网战场上,又一次让传统媒体感到刺骨的寒冷。
媒体的核心就是内容,所以媒体的危机根源之一是模式危机。百度、谷歌包括“今日头条”自己不生产内容,却通过聚合内容脱颖而出。媒体为自己最骄傲最核心的内容所困,这个问题,不是哪家公司造成的,而是整个互联网内容生产机制创新导致的。
其实,与其抨击“今日头条”,不如多关注它成长的历程,尤应关注它未来的可能性。昙花一现,还是进一步爆发,都有很大概率。
行业命运是时代趋势决定的。“今日头条”只是提供一个方向、一种可能,更多的方向和可能还在前方!只有大胆向前看、勇敢往前闯,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才有未来,才能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