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助力 合作社带动 临安横畈竹笋产业良性发展

发布时间:2014-09-22点击率:544

在“中国竹子之乡”临安,“天目雷笋”因有40万亩的面积和6亿多的产值而被誉为“江南第一大菜竹”。多年来当地农户对雷竹的生产经营以量的扩张为标准,创造了高产的典型。然而追求量的扩张导致了雷竹林地的严重破坏、土壤的酸化、盐化,竹林抗灾害性减弱,病虫及自然灾害增多,雷笋高产却卖不出好价钱,生态化经营、品牌化建设,打造品质雷笋已成了迫切需要探索研究的关键问题。

  记者最近采访获悉,近年来,在临安市林业局带领下,由国际竹藤组织和花旗基金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临安全市竹业生产技术专家进行了雷竹生态高效栽培与品牌建设的一步步探索和研究,以竹笋专业合作社的形式组织生产,既保证了竹笋质量和产量,又完成了土壤的改良。如今,“天目雷笋”不仅近销上海、南京、苏州、无锡,还销往北京乃至出口海外。

  

  花旗助力 临安竹笋覆盖增产

  

  根据花旗基金会“中国竹中小企业发展项目”的目标和计划,自2013年初开始向横畈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以竹林集约经营、竹林覆盖早出、丰产和可持续经营技术为支撑,通过科技培训和能力建设,重点培养合作社社员通过掌握竹笋覆盖增产和可持续经营技术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目标。

  据横畈竹笋专业合作社社长罗德法介绍,2013年花旗项目实施主要采取了示范竹林、装杀虫灯、林分调查、组织培训、加土垦复、竹林覆盖等技术措施。项目实施一年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合作社组织社员斗笋论价,集中交易。项目实施的效果也吸引了媒体前来采访,在丰产竹林,一起见证了项目效果。

  该项目实施以来,受益群体包括注册社员103户,家庭成员约400人。通过项目技术示范辐射服务全村800户农户,约3500人。

  2014年,项目重点向该村最困难的10个农户提供竹笋高效培育的资金帮扶,由临安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提供技术,建立通过资金和技术“一对一”帮扶困难农户脱贫的竹林经营模式。

  项目组选取的这10个贫困户,主要是因老人或子女生病、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致贫。

  按照花旗基金会项目的设计要求,向选定的10户符合条件的贫困社员,根据竹笋培育的需求为每户提供最多1万元的竹林培育帮扶基金,专款专用,建立“花旗基金会资助合作社贫困社员提高致富能力及可持续经营雷竹示范基地”。

  根据雷竹林改造模式,进行深垦、开沟排水、加土、施生石灰调pH、测土配方施生物有机肥、病虫害防治,并实施覆盖提早出笋等综合改造技术,用1-3年时间,使雷竹亩产量和亩产值有显著提高,同时让受资助社员通过系列培训,从中掌握雷竹生产和可持续经营技术,不断提高脱贫致富思想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国际竹藤组织花旗项目负责人楼一平介绍,帮扶前,贫困户的竹林状况呈现竹林荒芜、土壤酸化、竹林开花、竹鞭上翘等不同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项目组和林业局专家商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1.每户建立一块帮扶竹林基地,实施帮扶计划。2.邀请临安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首席竹笋专家和临安市秧田弄竹笋专业合作社农民技师对10户社员的竹林进行实地调查,并针对每户林地不同情况开出具体整改的“药方”,由合作社牵头进行整改。3.确定一对一的帮扶路子,落实帮扶职责。合作社选定素质良好、技术优秀、能干会说的10名核心社员与帮扶的10户社员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把责任落实到人,合作社年终进行绩效考评。

  

  合作社带动

  竹笋产业高效发展

  

  据罗德法介绍,2012年12月,浙江杭州市临安横畈竹笋专业合作社创建,注册社员103户,有竹林2600亩,“天目雷笋”品牌基地150亩。截至2014年5月底,合作社示范带动竹农800余户,辐射竹林达1万余亩;合作社及竹农竹笋销售产值超过1.5亿元,使当地大部分竹农走上了富裕道路。

  临安市有竹林100万亩,笋竹加工企业185家,产值近20亿元。全市人均纯收入的三成多强来自竹笋收入。临安是江南最大的菜竹笋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煮笋和天目笋干加工销售中心。“天目雷笋”和“天目笋干”的品牌价值分别达16.95亿元、13.25亿元。

  罗德法介绍说,在专业合作社组织下,社员们得到了专家培训、专家实地指导、垦复更新、农资统配、取土检测和新竹种植等各项服务。合作社制定的经营目标就是打造产业综合平台、保证产品优质安全生态、社员生活富裕和谐、乡村环境生态优美、产业高效持续发展。

  为了规范和帮助指导合作社社员,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临安市还成立了“竹产业协会”。临安市林业推广总站、临安市竹产业协会朱伟全程参与了国际竹藤组织花旗临安项目的技术指导工作,据他介绍,为提高雷竹笋经营的经济效益,临安市竹业协会、林科所在雷竹早出覆盖的基础上,进行了雷竹秋季覆盖研究,推广错季栽培技术;为规范雷竹无公害生产要求,经林业专家调查研究、分析总结,编制了省级《无公害竹笋》标准和杭州市级《雷竹笋》系列标准,从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上作了进一步规范,使专业合作社的雷竹生产有标可依。

  罗德法告诉记者,由合作社组织生产具有这样的经营特点:合作社订单保证、核心基地质量保证、农户产量保证。也就是说,由合作社出面组织接收订单,安排基地种植,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能满足市场需求。完成订单以后,农户的收入得到保障,生产生活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依靠合作社的经营优势,横畈的竹笋打入了江浙沪主力市场,并建立起了50多个销售网点。

  

  多方支持 做大做强竹笋产业

  

  “天目雷笋”是一个有着深厚生态文化和生态优势的品牌,它不仅传承了千年的天目文化,更发挥着天目森林王国的无穷想象,“天目雷笋”品牌之路是一条健康的、绿色的、生态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改造雷竹林退化,临安市林业局下决心,抓落实,以花旗项目为抓手,以基地为依托,从源头抓安全生产,实施了生物肥、菌肥等试验研究,引导农户改变施肥方向,尽量减少化肥使用量,改施生物肥、生物菌肥,并引导农户调整竹林结构,发展立体经营,逐步恢复生态平衡,提升雷笋生态品质效益。

  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培训,就连社长罗德法也对生态环保的竹笋施肥技术要点如数家珍:高产覆盖竹林一年施肥3-4次;5-6月每亩施生物有机肥120公斤;7-9月施尿素40公斤;10月底至11月初施生物有机肥120公斤、竹笋专用肥或复合肥25公斤;覆盖时再施生物有机肥80公斤;不覆盖丰产竹林,施肥量减半施用。

  为拓展雷竹笋销路,临安市政府领导亲自带领产业协会、龙头企业、贩销大户多次赴南京、北京、苏州、无锡等地进行市场促销与产品推介活动,为笋农增收开辟新的渠道。临安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是距沪、宁、杭大都市群落最近的生态示范市,为竹笋的销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为实现笋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的,政府积极鼓励企业研制开发竹笋新产品,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企业申报无公害基地认证和食品认证,使雷竹产业早日走上一条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建设之路。

  采访中,罗德法告诉记者,为了提高竹笋的附加值,他们还建立冻库,将新鲜竹笋进行冷冻处理,待到不产竹笋的春节前后再解冻,进行反季节销售,一方面满足市场供应,同时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为弘扬竹文化,做大竹产业,展示竹乡魅力,临安市竹文化研究会2012年挂牌成立,这也是浙江省首个竹文化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后,致力于挖掘、搜集临安竹文化史料,梳理、提炼临安竹文化的脉络和精髓。

  临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只有经济与文化的共同支撑,才能更好地提升产业的形象价值、精神价值、品牌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天目雷笋”和“天目笋干”的品牌价值已分别达16.95亿元、13.25亿元。

  声音

  来自项目受益者的评价

  四川可持续发展竹企业项目在四川当地社区间被广泛接受。国际竹藤组织也与四川省林业厅、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竹企业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

  “竹子不仅提供了方便和实惠的灾后住房选择,竹结构特殊的强韧性和灵活性特别适用于抗震,”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郭亨孝先生说,“我们正在与国际竹藤组织和花旗集团基金会合作,来促进2008年地震之后竹子产业的复苏。”

  四川省林业厅科技处前处长赵琛先生说,“现在在重建时期我们做出的决定对未来的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些行动能够加强竹子中小企业的能力,确保他们在这一时期成为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引擎。”

  都江堰市林业局副局长柳贤昌说,“花旗集团基金会,国际竹藤组织和四川省林业厅一直密切关注受灾地区,为当地竹农带来了技术,并加强了我们对重建工作的的信心。”

  来自都江堰市林业局的陈忠说,“这些课程把技术带到农场,帮助竹农学会如何使用科学的管理技术提高竹林产量。这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北川羌族自治县通口乡党委秘书周登平说,“花旗集团资助的项目不同于传统的援助项目,而是通过对参与者的培训来实现自立更生。这完全符合地震灾后重建和生态重建,在推动本地居民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长久的效益。”

  崇州道明镇的况汉才说,“道明是著名的川西竹编镇,我们拥有发展竹业的有利条件。我们的下一步将提高竹材加工技术,包括加工工具和设备;然后我们将提高技术和工艺,通过更好的设计,为我们的产品增加附加值。”

  崇州燎原乡向氏磊磊竹板厂的姚灵说,“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超过50亩(3.3公顷)的工厂,拥有250名全职员工,和超过3000个农户合作。我们希望能够生产出更高价值的产品,并且我们希望借此帮助邻里间的农民,尤其帮助是妇女和老年人提高收入。”

  邛崃林业和园艺局王先贵说,“我认为我们需要改进两个方面。首先,需要提高我们对资源的管理;我们应该增加竹种植面积,同时提高生产率。其次,我们要发展第二产业,竹产品加工。目前,我们加工的产品过于简单,只做了材料的初级加工。”

  “我们在崇州拥有丰富竹子资源和悠久竹编传统的道明镇建立竹示范企业,我们都认识到项目的支持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由衷感谢。但是,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的援助,以改善我们的技术和增加产品的价值”崇州示范企业社区领袖况汉才说。

  “竹子产业在北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靠近大型和中等规模的城市,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机遇。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并帮助我们获得新的和更稳定的市场。此外,该项目使农民接受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资源管理方式,来帮助我们巩固惠民措施。项目支持的企业成为在2008年汶川地震严重受灾的区域的竹业发展的先行者。”北川香泉乡党委书记翁汉宝说。

  浙江临安横畈竹笋合作社负责人罗德法说,“花旗集团基金会项目雪中送炭为我们合作社中的贫困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扶持,克服了他们因为资金和能力不足无法采纳新技术的障碍,使得他们能够采用先进的竹笋覆盖技术,以实现竹笋效益至少增加5倍以上,使他们脱贫致富成为可能”。

  资料

  花旗支持

  小微企业发展

  的其他公益项目

  花旗-HPP重庆农村小微企业发展项目:

  该项目在重庆武隆县开展实施,通过可持续的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具体包括提供增收和金融技能方面的培训、深化农业生产、引进新型农业技术、通过分析价值链增加收入以及提升融资能力等,帮助该地区6个自然村约1500户农村家庭(约6000人)提高收入水平。

  绿色农村微型企业孵化项目:

  始于2009年,由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实施。项目针对中国农村社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问题,旨在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支持农村社区绿色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为农村社区减贫提供绿色的、有效的方案。项目首创“生态信任农业”这一具创新性的农业发展模式,强调以信任为纽带,对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为市场提供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最终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互惠关系。

  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

  始于2010年,旨在通过帮助贫困少数民族手工艺家庭作坊式微型企业提高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技巧,从而提高收入水平,传承并保护民族文化。并希望通过企业、民间组织、政府部门多方合作,积极探索出一个形式有效的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重目标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